首页 > 特别报道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2016-04-15 13:03 点击:

2

2016-一月-27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同样是故居,“命运”却迥异,委员呼吁—— 尽快打开吴昌硕故居“紧掩”双门

    本报记者 徐维欣

    在山西北路457弄12号,一座破旧的石库门建筑显得毫不起眼,但斑驳大门旁的标牌却述说着这栋建筑的珍贵——吴昌硕故居。很难想象,这座曾见证“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吴昌硕最辉煌艺术生涯的老宅,至今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传承功能。为此,市政协委员陈海波在本次政协会议上提交提案,呼吁尽快恢复上海吴昌硕故居,该提案得到市政协常委张国恩以及何赛飞、徐雪红、王福明三位委员的附议。

    对于吴昌硕的纪念由来已久。自1957年起,我国先后在浙江杭州的西泠印社,以及余杭、安吉等地建立了吴昌硕纪念馆。去年浙江省政府又出巨资,在吴昌硕故乡安吉县重建吴昌硕纪念馆 (新馆)。

    上海也做了不少努力。浦东新区20年前便在陆家嘴金融区的百年民居内建成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去年初,“昌硕文化中心”也落户闵行区新虹街道,让市民有机会欣赏到包括吴昌硕在内的一批知名艺术家的作品。

    相对于纪念场所的兴建,故居的恢复却始终没有动静。1月19日,安吉县人民政府又启动了“安吉县吴昌硕故居”申请世界名人文化遗产项目。这让来自文化界的市政协委员有些坐不住了。“吴昌硕26岁之前居住在安吉,但真正扬名的还是在上海故居中。”陈海波委员告诉记者,吴昌硕先生自定居上海至1927年逝世,这15年正是这位艺术大师最辉煌、最有建树的时期。“这段时间,吴老在山西北路居住了12年。”其间,他指导创办了杭州西泠印社,并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同时,在这座故居内,吴昌硕还培养出了潘天寿、刘海粟等二十多位优秀学生。吴昌硕曾孙、吴昌硕纪念馆执行馆长吴越表示:“可以说,这座故居是昌硕先生在上海居住最久、产生影响最大的场所,可惜始终未被重视和发掘。”

    吴越告诉记者,上海吴昌硕故居自上世纪80年代挂上“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铭牌后,一直处于欠缺重视、关心不足的境况。上海艺术家曾多次发出呼吁,却始终未能推动故居建设。目前故居中仍有居民租住,不少慕名前来的国内外游客、艺术爱好者也因此无法进入参观。

    对于这一现状,委员们呼吁,希望能够加强对吴昌硕艺术和海派文化艺术的梳理,尽快恢复吴昌硕故居,并建设与其相配套的文化设施。他们建议,依靠这一平台,通过吴昌硕的书画作品,讲述上海独特的人文魅力,同时,吴昌硕深远的影响力还能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助推器。

上一篇: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下一篇:全国两会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