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报道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2016-04-11 09:45 点击:

“我们是怎样卖房养老的” 八旬上海夫妻实地考察16家养老院后,“搞定”了未来生活

杨浦区延吉社区长者照护之家的活动室为老人们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活动。袁婧摄

    本报记者 钱蓓

    这是一个卖房养老的故事。主人公陈炎生、张学敏夫妇年过八旬,卖掉了位于静安区武宁南路的房子,收拾家当住进养老院。老夫妻2014年作出决定,就像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大半年后,他们搬家到了宝山区的一家养老院。

    半年时间他们忙了什么呢? 找房产中介,接待20多个上门看房的买家;问亲朋好友、查网上资讯,实地考察了16家养老院;联系居委会和慈善基金会,捐出卖房款中的20万元———所有这些事,全是自己搞定,连子女都没麻烦到。

    “给跪了”是不是? 当人们还在为卖房养老是不是太超前而争论不休的时候,这对上海老人已经实践了一把。“养老也是终身大事啊,谁都要做出人生最后一公里的选择。”老太太张学敏说,他们习惯了凡事自己做主,养老也不例外,“不麻烦子女、不麻烦组织、不麻烦社会”。

    张学敏夫妇暂时只是个案,他们的选择并不适合于每个老人。但是,影响老人考虑养老大事的社会因素是共通的,比如:人老了怎么处理和子女的关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能安心养老?老人需要哪些社会支持?

    不妨听听老夫妻的口述。

    “房子为啥不留给子女?”

    陈炎生:卖房养老的念头是前两年有的,那时候我被查出得了肺癌,两个人年纪大了,要趁早做出以后的安排。房子为啥不留给子女?我以为,小孩生活的安排,大人可以照顾一点,但不宜过度,否则容易给他们养出懒惰或依赖的毛病。孩子以后到底过好的日子还是差的日子,主要靠他们自己。

    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早年买好了房子,也安置好了子女。我给两个女儿各买了一套房,在宝山区,一梯两户,挨在一块儿。做父母的,这样蛮够意思了吧?我们提出卖房子,女儿也很支持。小女儿20年前出国,她那套房子等于空关,我们每年7月、8月、9月三个月过去住住,就当避暑。

    照理,我们也可以住进小女儿家。但我们怕给大女儿增加负担,她两口子已经退休,年纪也不小了,还要帮儿子照顾第三代。我们住在边上,她难免分心。她上有老下有小,我们很体谅;所以还是进养老院好———养老公寓离女儿家十分钟,我们一般不麻烦她,但万一有事,她赶过来也方便。

    卖房子没觉得有多麻烦,找了中介,告诉他,我不准备卖高价,也不要开价太低,要找个好人家。我们在曹家渡住了很多年,邻里隔壁都处得蛮好,新来的人也要爽气一点,搞好邻里关系。

    去年我们给社区捐了20万元善款,希望定向用于曹家渡的公益服务,也算是回报社会。钱这东西,带又带不走,都留给子女也不合适。我们在考虑,今年是不是再捐一点。

    “为何考察那么多养老院?”

    张学敏:我们去年5月住进养老公寓,两人套间,一个月开销加起来6000元左右,不包括医疗费用,医疗是没有底的。

    我们总共看了16家养老院,有时候自己打车去,有时候跟朋友拼车。看看问问,尝尝各家的食堂。最远的一家在青浦朱家角,条件不是顶好,但吃得好,他们靠近太湖,有“太湖三白”。他们只有一栋楼,第二栋还在筹备中,规模太小。

    要说服务和管理,我心里最中意的那家在浦东新区,健康管理做得好。好到什么程度呢,睡觉时候带着手环,时时监测心跳、脉搏。这样多安心,怎么都不会出问题了。他们有医院,有康复服务,听说还要建护理院,一条龙。他们是会员制,两室一厅的公寓一次性付款98万元,以后每年付6万多元。价格对我们来说不是问题,唯一的遗憾是地方太远,女儿来回一趟要4小时。

    我们还去普陀区看了一家中美合作的养老院,美国模式,管理水平高;在长宁区看了一家筹办中的养老院,参照新加坡模式,比较人性化。比来比去,选定宝山区,这里各项条件都还可以,关键是离孩子近。

    上海的养老院,公办的性价比高,但是资源少,进不去。民办的各式各样,价格差别也大,要看自己的经济条件。挑养老院,我喜欢规模大的,养老院是微利事业,规模太小容易亏损。还要看规范程度,要有管理标准,瞎搞搞的那些肯定不要。然后是定位层次,老人之间最好有点共同语言,毕竟大家要长处。还有就是选址,地方不能太偏。

    养老也是终身大事啊,货比三家是应该的,看16家算多吗? 我们隔壁的老夫妻,听说考察了100多家,人家老头子都87岁了!

    “现在住得怎么样?”

    陈炎生:住到老年公寓,就好比租了个房。地方比以前小很多,但吃住都有人管,有人定期来打扫。不过嘛,还有改进的空间。

    这里护理楼有300多床位,公寓楼可以住100多人,加起来有500多老人集中在这里,医疗服务首先要跟上。老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我们有内设医疗机构,里面大多是退休医生,估计医生不好招。以前医务室的负责人是个小儿科医生,小孩病和老人病明明是两回事。后来小儿科医生走了,换来个30多岁的全科医生,他调研后提出了一套整顿方案。我和他谈过,觉得他工作热情很高。医务室还有个问题:设备少、药少,验血、B超、心电图,啥都没有,配不到药还得去外面。

    去年7月29日晚上,我摔了一跤,按铃叫来楼里的管家,管家马上找到医生,当场没查出什么问题,第二天清早又来复看了一遍。过了几天,感觉到痛,叫了“120”到第三人民医院,在急诊室等了20多分钟才轮到我,拍过片子,问题不严重。那次摔跤处理得比较及时。如果我们这里有拍片设备,有懂老年病的医生就更好了。还有,和养老院对口的医院,能不能给养老院的病人开个绿色通道呢?

    住公寓可以开伙,有时食堂的菜不理想,我就到对面弄堂里买条鲫鱼、买块豆腐,做个鲫鱼豆腐汤,再做个虾。偶尔女儿再弄个红烧肉、鸽子汤过来,蛮好。我们年纪虽大,也喜欢上上网,现在公寓里宽带进不来,不是很方便。

上一篇:【特别报道】工行河北谜案:银行职工涉嫌勾结煤老板骗贷

下一篇:上海两会;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