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代表团七位代表与网民在线交流 重塑上海品牌,“人”是所有问题落点
上海代表团七位全国人大代表与网民在线交流 本报特派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特派记者 钱蓓
机器人铺天盖地生产出来,像是快要战胜人类了。机器人很智能,但它要是坏了呢? 国内也许连个维护人员都找不到。面向智能制造的服务型人才的缺乏,在“资深”技术工人、全国人大代表徐小平的眼里,就是上海智能制造的一块短板。
3日,人代会上海代表团举行首次网议,七位全国人大代表与网民在线交流。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门党支部书记、高级经理徐小平说他最近碰上“机器人坏了”的状况。机器人是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徐小平请来中方人员维护,对方没有特殊的检测工序,直接撤下旧机器,换了台新机器。显然,中方人员并不掌握维修技术。
“我们引进了大量高端设备,但不掌握核心技术。靠供应商维护设备,响应速度慢、成本高,有钱也买不到优质服务。”徐小平说,缺少面向智能制造的服务型人才,是“上海制造”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之一。
网议主持人提及过去上海品牌的荣光,徐小平和同时在场的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都开启了话头。
葛俊杰谈到,上海的很多老字号像大白兔奶糖、光明牌冰淇淋,都曾是上海品质的代名词。徐小平感叹:“上海的机床以前是出名的,现在越来越不行了。”
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上海品牌的重塑有太多事情要做,而“人”是所有问题的落点。邵志清表示,上海要创新发展,科技进步、产业变革、人才集聚三要素缺一不可,从高端人才到蓝领工人都应该拥有相应的舞台。
“我带了很多徒弟,总结下来有几个问题,一是他们对这个行当兴趣不浓,二是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到位,三是所学内容和企业需求脱节。”反观自己,“我在45岁以前一直进行技能锻炼,45岁后重新读了大学,因为感到自己知识面不够,不能应对新的设备。现在的技能劳动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对技术工人知识结构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徐小平到高校调研后认为,职业教育的缺陷,导致当下的技能人才无法应对新产业的要求。他正在拟写代表建议,试图为职业教育的调整提供思路。
网议时间有限,各行各业人大代表的系统观点难以尽述。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指出,人大代表所提建议,都是基于深入调研、客观分析,“过去一年,上海代表团近80%的代表参加了专题调研,比如围绕‘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专题,有的代表几乎在长江流域的各个重要点位都做了调研。我们掌握了不少第一手资料,立足上海,着眼全国,全方位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代表们还参加了很多视察活动,对上海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工作有了更深入、直观的了解。”基于调研视察所产生的报告和建议,都是代表履职的基础和底气所在。
(本报北京3月3日专电)
上一篇:精品舞台剧《家》演出特别报道
下一篇:今日话题:【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大有希望的重庆 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