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维权求助

王晓荣:家乡政府有义务给外出务工者撑腰

2018-11-24 11:32 点击:

2011年09月0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往期回顾

王晓荣:家乡政府有义务给外出务工者撑腰

  中青报系    

王晓荣:家乡政府有义务给外出务工者撑腰

本报记者 白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08日   11 版)

    人物档案

王晓荣,四川省巴中市政府民工维权救助中心副主任,被誉为“维权勇士”。

    对话背景

到贵州六盘水市为130多名巴中籍民工维权,让王晓荣又一次走进公众视野。

8月31日,本报刊发《两民工高空讨薪68天》一文,报道了四川巴中籍民工在贵州用极端方法讨薪的事件,其中,巴中籍民工张刚、杨永明被六盘水警方拘留。作为巴中市特派代表,王晓荣经过20多天的艰难协调,终于让被刑事拘留的张刚、杨永明走出看守所,取保候审。在六盘水市政府和相关企业的重视下,拖欠民工工资一事也在积极协商解决。

在此之前,王晓荣常年往返于巴中籍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34个城市,先后241次到劳动安全保护不力的建筑工地、用工企业调解纠纷,化解矛盾;99次为5000多名拿不到工钱的巴中籍民工呼救求援,追讨工钱;127次为因工伤残死亡的民工兄弟姐妹出庭辩护。

8年间,王晓荣为巴中籍民工挽回经济损失1.2亿余元,他自称开创了中国外出务工者维权的“第四条道路”。

    长期维权摸索出“套路”

中国青年报:请您介绍一下这次到贵州六盘水为民工维权的经过。

王晓荣:这次维权缘起8月6日巴中市长信箱收到的一封求助信,信中反映130多名巴中籍的民工在贵州六盘水市遭遇讨薪困难,还有人爬了施工塔吊,有人被警方抓走。8月8日,巴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喜安作出批示,请我们立即与六盘水方面交涉,保护好巴中籍民工的正当权益。

之后,我联系到了发求助信的人,查看他手上的证据,核实事情的来龙去脉,对整个事情有了大体的了解。在准备了必要的函件之后,直奔贵州。

中国青年报:准备了哪些必要的函件?

王晓荣:一个是去市政府开具介绍信,说明我的身份,以便和事发地的政府沟通,还起草了一份《请求解决贵州六盘水“水都高速公路”拖欠我市130多名民工工资的求助函》。之前民工给我们市政府的求助信中说欠了800万元工资,我仔细核查,发现应该是欠400多万元工资,所以在我写的求助函里面就写了400多万元。

我上网把这封求助函发到了四个地方,分别是: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贵州省省长的网上信箱、贵州省交通厅厅长信箱和工程相关的浙江正方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青年报:这是在为维权做准备?

王晓荣:对,然后我就直接赶到贵州省交通厅,交通厅的同志答复我说,领导已经看到了我从网上发来的函件,让我直接到六盘水市协调解决问题。

中国青年报:这和以前维权的准备工作一样吗?

王晓荣:完全一样。这就是我在长期维权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套路”,先通过电子邮件给事发地政府领导发送函件,让各级政府知道事实情况,然后由政府出面,把相关方面叫到一起,由双方政府出面协商解决问题。

    民工维权“求助不畅”的原因

中国青年报:在这次维权中,后来的过程跟以前维权时相似吗?

王晓荣:从流程上说是相似的,我代表巴中市政府跟六盘水市政府函接,六盘水市政府召集事情相关的各方进行协调,事情从民工自己四处奔走求助不畅,变成了政府重视、主动解决问题。以前都是这样。

要说特殊,就是这次的维权异常艰难,主要是因为牵涉的方面太多,事情太复杂,涉及工程的层层转包,好多事情又都是口头协议,没有白纸黑字,所以,开了很多次协调会议,都没有实质性进展,目前还在进一步协调中。

还有就是警方抓了两个民工,说是涉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还要为他们奔走。

中国青年报:您刚才说民工四处奔走求助不畅,这是为什么?

王晓荣:这是问题的关键,得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是民工的本身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法律观念淡漠,不注意保存劳动关系方面的证据,遇到问题不知道要通过什么流程,到什么部门反映情况,反映情况的材料往往又是一堆抱怨指责,写不清核心问题。这会造成求助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一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监管部门重视力度不够,遇到投诉有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或者一些民工到他们的办公地点去了,连门都不让进。

中国青年报:有报道说,您为民工维权的成功概率在95%以上,您对维权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王晓荣:对民工兄弟来说,成不成功的重要标准是“钱”。我认为,在法律的框架内,能帮助权益受到侵害的民工拿到赔偿的钱,才算成功,否则就不能算成功。

比如说,有一次,帮助在外省打工的巴中民工处理一起交通事故,用我的法律专业知识,帮助老乡认定了对方的侵害责任,还和对方达成了赔偿协议,但对方家里经济条件太差,拿不出钱,虽然法律上维护了合法权益,但事实上没有拿到赔偿金,我认为也不算维权成功。

中国青年报:这么高的维权成功率,是因为您的出现吗?

王晓荣:表面上看是因为我的出现,实际上,归功于这种“家乡政府主动出面协调”的维权方法。

假设我是老板,出了问题,我就想少掏钱,而民工们希望多赔钱,这是一对矛盾体,争执不下的时候,就需要一个第三方来做协调。

这时候,事发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非常重要,而家乡政府主动出面参与协调,会促进事情更好更快地解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既是家乡政府指派的协调者,也是受害民工的委托代理人,能最大限度地为民工争取利益,破除可能存在的地方保护。

所以说,这样的方法,解决了“民工四处奔走求助不畅”的关键问题,维权成功的几率就提高了。

    “第四条道路”值得复制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把您的实践,称为外出务工者维权的“第四条道路”?

王晓荣:在我们的实践之前,外出务工的兄弟们有三种维权道路,一种是协商解决,也就是私了,发生严重纠纷以后,私了的路往往走不通。

第二种是仲裁诉讼解决,目前的制度是“一裁两审”,这个过程短的需要半年,长的需要两三年,民工们都不富裕,不仅时间“拖不起”,诉讼的费用也“耗不起”,所以,大部分民工不愿意打官司。

第三种是自力维权,民工会联手向用工方“讨说法”,这往往导致严重的冲突,诱发群体性事件,甚至会走向违法犯罪。

我把“家乡政府派人出面,与事发地政府共同协调解决”的办法,称为外出务工者维权的“第四条道路”。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维权的“第四条道路”值得更多的地方政府学习吗?

王晓荣:我认为外出务工者维权“第四条道路”的经验值得复制,特别是对于外出务工者较多的地区。

政府可以成立一支有别于劳动监察和工会组织的专业维权机构,指派专职人员开展日常工作,一旦本辖区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异地受到严重侵害,专职人员立即以民工家乡政府特派代表的身份,前往事发地政府进行协调。协调过程中,特派代表既是政府指派的协调者,又是受害民工的委托代理人。

当然,这个专职人员,除了必须具有极强的正义感外,还要熟悉相关法律知识和有关政策并能娴熟运用,同时,在谈判现场,要敢于与履职不力的职能部门抗衡较量,敢于与财大气粗的用工企业据理驳辩。

    相关文章:

    两民工高空讨薪68天

本报记者 白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08日 11 版)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目录   上一篇

    人物档案

王晓荣,四川省巴中市政府民工维权救助中心副主任,被誉为“维权勇士”。

    对话背景

到贵州六盘水市为130多名巴中籍民工维权,让王晓荣又一次走进公众视野。

8月31日,本报刊发《两民工高空讨薪68天》一文,报道了四川巴中籍民工在贵州用极端方法讨薪的事件,其中,巴中籍民工张刚、杨永明被六盘水警方拘留。作为巴中市特派代表,王晓荣经过20多天的艰难协调,终于让被刑事拘留的张刚、杨永明走出看守所,取保候审。在六盘水市政府和相关企业的重视下,拖欠民工工资一事也在积极协商解决。

在此之前,王晓荣常年往返于巴中籍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34个城市,先后241次到劳动安全保护不力的建筑工地、用工企业调解纠纷,化解矛盾;99次为5000多名拿不到工钱的巴中籍民工呼救求援,追讨工钱;127次为因工伤残死亡的民工兄弟姐妹出庭辩护。

8年间,王晓荣为巴中籍民工挽回经济损失1.2亿余元,他自称开创了中国外出务工者维权的“第四条道路”。

    长期维权摸索出“套路”

中国青年报:请您介绍一下这次到贵州六盘水为民工维权的经过。

王晓荣:这次维权缘起8月6日巴中市长信箱收到的一封求助信,信中反映130多名巴中籍的民工在贵州六盘水市遭遇讨薪困难,还有人爬了施工塔吊,有人被警方抓走。8月8日,巴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喜安作出批示,请我们立即与六盘水方面交涉,保护好巴中籍民工的正当权益。

之后,我联系到了发求助信的人,查看他手上的证据,核实事情的来龙去脉,对整个事情有了大体的了解。在准备了必要的函件之后,直奔贵州。

中国青年报:准备了哪些必要的函件?

王晓荣:一个是去市政府开具介绍信,说明我的身份,以便和事发地的政府沟通,还起草了一份《请求解决贵州六盘水“水都高速公路”拖欠我市130多名民工工资的求助函》。之前民工给我们市政府的求助信中说欠了800万元工资,我仔细核查,发现应该是欠400多万元工资,所以在我写的求助函里面就写了400多万元。

我上网把这封求助函发到了四个地方,分别是: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贵州省省长的网上信箱、贵州省交通厅厅长信箱和工程相关的浙江正方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青年报:这是在为维权做准备?

王晓荣:对,然后我就直接赶到贵州省交通厅,交通厅的同志答复我说,领导已经看到了我从网上发来的函件,让我直接到六盘水市协调解决问题。

中国青年报:这和以前维权的准备工作一样吗?

王晓荣:完全一样。这就是我在长期维权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套路”,先通过电子邮件给事发地政府领导发送函件,让各级政府知道事实情况,然后由政府出面,把相关方面叫到一起,由双方政府出面协商解决问题。

    民工维权“求助不畅”的原因

中国青年报:在这次维权中,后来的过程跟以前维权时相似吗?

王晓荣:从流程上说是相似的,我代表巴中市政府跟六盘水市政府函接,六盘水市政府召集事情相关的各方进行协调,事情从民工自己四处奔走求助不畅,变成了政府重视、主动解决问题。以前都是这样。

要说特殊,就是这次的维权异常艰难,主要是因为牵涉的方面太多,事情太复杂,涉及工程的层层转包,好多事情又都是口头协议,没有白纸黑字,所以,开了很多次协调会议,都没有实质性进展,目前还在进一步协调中。

还有就是警方抓了两个民工,说是涉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还要为他们奔走。

中国青年报:您刚才说民工四处奔走求助不畅,这是为什么?

王晓荣:这是问题的关键,得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是民工的本身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法律观念淡漠,不注意保存劳动关系方面的证据,遇到问题不知道要通过什么流程,到什么部门反映情况,反映情况的材料往往又是一堆抱怨指责,写不清核心问题。这会造成求助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一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监管部门重视力度不够,遇到投诉有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或者一些民工到他们的办公地点去了,连门都不让进。

中国青年报:有报道说,您为民工维权的成功概率在95%以上,您对维权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王晓荣:对民工兄弟来说,成不成功的重要标准是“钱”。我认为,在法律的框架内,能帮助权益受到侵害的民工拿到赔偿的钱,才算成功,否则就不能算成功。

比如说,有一次,帮助在外省打工的巴中民工处理一起交通事故,用我的法律专业知识,帮助老乡认定了对方的侵害责任,还和对方达成了赔偿协议,但对方家里经济条件太差,拿不出钱,虽然法律上维护了合法权益,但事实上没有拿到赔偿金,我认为也不算维权成功。

中国青年报:这么高的维权成功率,是因为您的出现吗?

王晓荣:表面上看是因为我的出现,实际上,归功于这种“家乡政府主动出面协调”的维权方法。

假设我是老板,出了问题,我就想少掏钱,而民工们希望多赔钱,这是一对矛盾体,争执不下的时候,就需要一个第三方来做协调。

这时候,事发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非常重要,而家乡政府主动出面参与协调,会促进事情更好更快地解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既是家乡政府指派的协调者,也是受害民工的委托代理人,能最大限度地为民工争取利益,破除可能存在的地方保护。

所以说,这样的方法,解决了“民工四处奔走求助不畅”的关键问题,维权成功的几率就提高了。

    “第四条道路”值得复制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把您的实践,称为外出务工者维权的“第四条道路”?

王晓荣:在我们的实践之前,外出务工的兄弟们有三种维权道路,一种是协商解决,也就是私了,发生严重纠纷以后,私了的路往往走不通。

第二种是仲裁诉讼解决,目前的制度是“一裁两审”,这个过程短的需要半年,长的需要两三年,民工们都不富裕,不仅时间“拖不起”,诉讼的费用也“耗不起”,所以,大部分民工不愿意打官司。

第三种是自力维权,民工会联手向用工方“讨说法”,这往往导致严重的冲突,诱发群体性事件,甚至会走向违法犯罪。

我把“家乡政府派人出面,与事发地政府共同协调解决”的办法,称为外出务工者维权的“第四条道路”。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维权的“第四条道路”值得更多的地方政府学习吗?

王晓荣:我认为外出务工者维权“第四条道路”的经验值得复制,特别是对于外出务工者较多的地区。

政府可以成立一支有别于劳动监察和工会组织的专业维权机构,指派专职人员开展日常工作,一旦本辖区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异地受到严重侵害,专职人员立即以民工家乡政府特派代表的身份,前往事发地政府进行协调。协调过程中,特派代表既是政府指派的协调者,又是受害民工的委托代理人。

当然,这个专职人员,除了必须具有极强的正义感外,还要熟悉相关法律知识和有关政策并能娴熟运用,同时,在谈判现场,要敢于与履职不力的职能部门抗衡较量,敢于与财大气粗的用工企业据理驳辩。

    相关文章:

    两民工高空讨薪68天

上一篇:消费者网购遇假耐克鞋求助工商所维权

下一篇:哈尔滨特警零下20℃浴雪赤膊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