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世界级化学泰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约,作为特聘教授正式加盟该所的中科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未来几年,他将与中国同行携手,发展“点击化学”——一个将从理念上颠覆现有合成化学体系的概念。世界同行认为,这一成就将使他有望再次捧得诺贝尔奖。
夏普莱斯是当今世界化学界可排入前三的泰斗级人物。不过,按天计算的报酬,每年提供与有机所同行相近的研究经费———有机所与他签订的合同并看不出多少优厚。有机所所长丁奎岭说,能够吸引到这位“大牛”,靠的是有机所自身的科研底蕴和文化,“单纯的厚利重名,打不动真正的世界级大师。”
早在一年多前,夏普莱斯就主动向有机所抛出了“绣球”,他在写给戴立信院士的信中说:“我对有机所没有要求……我需要真正的‘有机所式’的化学家们管理此类合作……我喜欢有机所的化学风格几十年了。”
有机所的氟化学团队在全球独树一帜,“上海氟”的名头在国际同行中十分响亮。同时,夏普莱斯用来做实验的含氟化合物,在中国有着世界最为丰富的萤石资源。“中国化学发展的前景好,国家投入大,优秀的青年人才也多。”夏普莱斯说,最近帮助他完成另一个“点击化学”新反应的合作者,就是来自有机所的中国博士后。
与他所在的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经过一年多的协商之后,夏普莱斯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与有机所正式签约。根据约定,未来5年,夏普莱斯每年到有机所工作不少于1个月,有机所为他配备实验室和助手,一年带1个研究生。有机所与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将共同分享所产生的科研成果。“我将把科研生涯的最后时光奉献给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夏普莱斯说。
如此“简陋”的合作条件,夏普莱斯竟毫不挑剔地接受了?“他是一位纯粹的科学家,不喜欢圈钱,不善于做管理,所以我们就给他创造好的科学研究环境。”丁奎岭说,经费够用、有优秀的团队,可以让夏普莱斯把自己的科学理念付诸实施,这是双方所期待的。
“只要探索,就会有发现。‘点击化学’主旨是通过小单元的拼接,来快速可靠地完成形形色色分子的化学合成,可以让现在看起来纷繁复杂的化学反应变得非常简单。如果将‘点击化学’用于药物发现,那么现在药物筛选看起来简直就是在浪费大量时间。”夏普莱斯希望,让中国在改变未来的化学变革中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丁奎岭表示,有机所的这一尝试,希望能够为其他单位引进世界级顶尖人才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缘何钟情“上海氟”
与国内其他单位引进诺奖得主不同,这次是夏普莱斯主动向上海有机所抛出橄榄枝。因为这里的氟化学团队成果迭出,“上海氟”的名头在世界上非常响亮。
而夏普莱斯的新研究恰好需要大量氟化学研究的支撑。2001年,他因“手性催化氧化反应”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事实上,在此之前的两三年里,夏普莱斯已经改变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原因是他发现了另一种他认为更有趣、更重要的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炔烃与叠氮化合物可以非常迅速地发生反应。这被夏普莱斯称为“点击化学”。由于这类反应及其产物在药物发现、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立刻引起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他最近发现的另外一个点击化学反应,是以氟元素作为基础的研究,需要用到大量的氟化学。”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上图)告诉记者。
于是,夏普莱斯首先想到了上海有机所——这个被国际同行称为“上海氟”的团队。
过去几年里,这个团队的研究成果3次被美国《化学与化工新闻》周刊作为封面文章或专题报道介绍。2013年,国外著名出版社威利公司出版的《当代有机氟化学》(第二版)专著中,共引用了中国氟化学家的17项成果,均由该团队成员完成。
魅力来自何处
夏普莱斯在写给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机所研究员戴立信的邮件中说:“我喜欢有机所的化学风格几十年了……我也足够出名了,发展点击化学应用需要合作,我需要真正‘有机所式’的化学家们管理此类合作……挑战化学家们的能力极限,给化学家更好的工具和更长、更宽的触角进入化学世界。”
那么,上海有机所的这种魅力到底来自何处,竟然吸引到诺奖得主主动“加盟”?
丁奎岭给出了清晰的答案:研究所始终坚持面向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需求的科研理念,充分发挥在原创性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坚持做“独特”和“有用”的科学。
“我们特别强调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要素,把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顶尖创新团队建设作为研究所的重中之重。”丁奎岭说。
为此,“上海氟”团队引进了不少“标杆人才”。
胡金波(上图)就是其中一位。2005年,胡金波通过“百人计划”来到上海有机所。他带领团队选择了全球鲜有人涉足的氟烷基碳负离子化学,几年后发现了“负氟效应”,并开辟出了一系列新方向。
研究员张新刚(上图左六)则从廉价易得的含氟原料出发,发展出一系列氟烷基化和氟芳基化新策略、反应与方法,为含氟物质的高效制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仅是氟化学实验室,上海有机所在每个重点方向上都通过人才战略,走在了国际前沿。
丁奎岭认为,原始创新离不开优秀人才。“成熟的领军人才,我们固然重视,但上海有机所更需要青年人才。”
聚焦青年人才
近年来,上海有机所引进20多位人才,其中16名是“青年千人”。
“在最初几年给足科研经费,有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丁奎岭说。
为此,除了各种人才计划的支持,上海有机所还为引进的青年人才配套近300万元经费。这使得他们在立足之初的三五年里,能拥有600万元左右的经费支持,安心做科研。
于是,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上,在有机化学和相关交叉领域的前沿,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努力打造着全球化学领域的学术高地。
(来源:由摩贝综合整理自中国科学报、中国上海)
上一篇:企业留人新招:合伙人制邀加盟
下一篇:传:圣罗兰设计师或将加盟Chanel接替老佛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