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4月10日消息:在上海高校中,一支国际化“成色”更高的师资队伍越来越受到瞩目:不同于以往那些利用学术休假到中国来进行短期学术交流的海外学者,不少在国际学术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开始辞去海外教职,全职加入上海高校,他们中甚至还出现了不少“洋面孔”。
高校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内科研水平整体提升,加之从国家到地方出台的各种引才专项计划以及全新的政策利好,上海高校正逐渐成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全职加盟的高地。
快速发展的中国,让外籍教授看到发展良机
对于不少外籍教授来说,快速发展的中国仿佛是科学领域的“探险乐园”。近年来国家大量的投入以及对科研的重视,使得中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各类新的交叉学科的出现,更使得本土高校对顶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也吸引了不少外籍学者到中国本土高校“二次创业”。
复旦大学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的DavidWaxman教授和他的妻子(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MarieHarder),都已全职加入复旦大学5年。英国籍的Waxman是定量生物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之前是萨塞克斯大学生物学教授。在他看来,协助建设复旦大学计算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并使其成为世界领先的研究机构,显然是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
Waxman曾师从英国皇家学会会员、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AnthonyLeggett教授,获理论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来他对生物学产生兴趣,看到了定量分析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价值,又转行计算系统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在他看来,中国高校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正是自己的发展机会。现在,Waxman已经在复旦大学组建起了一支新的科研团队,每学期开设一门课。而Harder教授同样也是一名人才培养专家,现在她同时在中英两国招收和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全职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的瑞典籍学者安德森·林奎斯特,今年早些时候评上了中科院外籍院士,在谈到选择到中国高校工作的原因时,他说:“中国的科研投入每年有20%到30%的增幅,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非常期望成为一个知识驱动(knowledgedriven)社会,也想成为知识驱动经济体。”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数学系、物理系和电信学院等院系,几乎每个专业都有10名左右的外籍教授。据了解,本土高校提供的一些特有的研究资源,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籍学者与中国学者合作研究,而通过合作,这些学者增加了对中国高校的了解,显然也增加了他们加入中国高校科研团队的意愿。
一批华人杰出学者各怀抱负回国发展
“过去,别说吸引外国学者来中国工作,想引进一些在海外拿到终身教职的华人学者也困难重重。”同济大学一位参与人才引进工作的专家说。
对学者来说,北美等海外高校的终身教职往往是“相对稳定的生活、相对宽松的治学环境”的代名词,对他们来说,放弃教职回国几乎等于要和这种安逸的生活状态作别,因此不少全职回国的学者会经历一段“试水期”。
目前任教于同济的一位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学者在辞去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前,曾担任同济海洋学院讲座教授4年。在这段时间,通过和本地教授合作,他感受到了中国在海洋基础研究领域的快速攀升态势和与日俱增的投入。
在上海财经大学,海外院长招聘已连续持续多年,迄今有9位学者先后受聘,出任该校各学院的掌门人。最近一位加盟的,就是放弃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回归担任该校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的鞠建东教授。鞠建东是目前华人学者在美国大学国际贸易方向及国际金融方向极少数的正教授之一。
而上财另一位全职回归的明星院长,则是该校经济学院“掌门人”田国强教授。2004年辞去美国得州A&M大学终身教职,这位华人经济学家的回归曾经引发轰动。任教上财后,他一直专注于推动“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引进更多海外优秀人才,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商学教育,提升本土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据悉,出任院长一职的田国强,曾亲笔起草了当年的海外人才招聘广告,发布在美国经济学年会的经济学家招聘平台上。过去10年多,上财经济学院陆续引进70多名海归博士,其中不乏多位外籍教师。
引进急需人才,高校尝试突破现有引才政策
为了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除了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报酬外,沪上不少高校设立了讲席教授,通过“引培并举”的方式,激发本土高校学术骨干人才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更多海外学者加盟中国高校提供缓冲和适应期。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致远讲席教授,有很大一部分海外学者在担任讲席教授一段时间后,纷纷选择全职加入本土高校。
对顶尖学术人才的需求,还促使一些高校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尝试突破常规的人才引进政策。在上海交大,对于一些急需发展的学科,学校有向外“借”全职教授的新方案。上海交大数学系新上任的系主任励建书教授现在仍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但他已经全职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大半年了。
上海交大有关负责人介绍,因为该校数学系的快速发展,急需一位在国际学术界有名望的学者,助力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建设。“虽然励建书教授仍是港科大的人,但一切待遇都由我们支付给港科大,算是全职借用。”
令人关注的是,不少高校还开辟了“绿色通道”:对于学校发展迫切需要的人才,不用像常规人才引进那样要等层层审批,而是由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和校长说了算———“人先来,其他手续再补”。
除了国家和市级的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外,由上海市教委实施的“高峰高原”计划也在出台给力的新政。从今年开始,很多高校的优势学科都会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上加码。据悉,随着“高峰高原”计划的实施,I类高峰学科首轮扶持经费已经到位,这笔经费中就设有一定比例作为专项,直接鼓励高校到海外引进杰出人才,向“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发起冲刺。
上一篇:无处不在: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吸引高端人才“凤栖”重庆
下一篇:如家扩张成本飙升 利润微薄 加盟者:利润跟利息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