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外籍新闻从业者:七成可用中文沟通中国人民大学韩晓宁等学者在《中国媒体外籍新闻从业者生态调查报告》中通过对中央电视台驻华外籍员工普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在工作境况方面,外籍新闻从业者整体文化适应中等偏上, 71.2%的外籍员工可以使用中文进行沟通。媒体移动端:南方媒体优势显著中山大学周懿瑾副教授等发表的《2014年中国媒体移动端影响力研究报告》一文,通过对微博、微信、APP端口影响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当今媒体移动端发展趋势。内参记者推动“呼格冤案”平反彰显了新闻存在的社会意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的融合之路注入了新的生机。
关键词:媒体;中国新闻业;观察;新闻从业者;外籍;衰落;学者;研究;传媒;盘点
作者简介:
首发式现场。 本网记者 武勇/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武勇)10月11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华南青年传播学者论坛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举行了《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5》首发式。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暨南大学等地从事新闻传播研究的青年学者出席会议。首发式后,与会学者还就该报告相关内容展开了研讨。
该报告由中大传设院院长张志安主编,分为关注热点、观察变化、行业数据与价值反思四部分。据张志安院长介绍,该书旨在观察中国传媒业一年一度的最新变化、事件、话题和趋势,把握关键问题,总结特点、提出对策,观察、记录和研究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互联网绝对不是导致报业衰落的原因
报业衰落与媒体融合的走向一直都是新闻学界持续关注的问题。记者注意到,在《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5》一书中,有中山大学副教授王海燕与英国传媒学者柯林·斯巴克斯的对话,对话中,柯林·斯巴克斯认为,互联网绝对不是导致报业衰落的原因,发达国家报业衰落,既与新闻本身特点有关,也与社会发展有关,当前的新闻没有跟上社会发展,仍然以男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他指出,新闻尤其是硬新闻,本质上是关于公共领域的,与西方相比,中国社会更加政治化,新闻在中国更加不可能会“死”。
张志安教授等发表的《中国报业融合转型:现状、对策及趋势》提出了当前报业融合面临舆论场重构和主流媒体的功能、新型产业模式探索、新闻生产流程再造、多元产权和治理创新、政策体系和退出机制等五个挑战。
他认为,传统报业必须发挥舆论场重构和主流媒体的作用,推进由市民主导的大众舆论场、由网民主导的民间舆论场以及政府主导的官方舆论场“三个舆论场”的重构;其次,积极探索中国报业的新型产业模式,在“转型”过程中实现传统报业的内容价值在互联网平台中的变现,形成媒介融合的产业模式,逐步打破以“报纸”为核心的生产流程,建立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全新生产机制。
上一篇:产业升级的困顿:共时社会与历时社会的分野
下一篇:反思大数据新闻的思维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