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大家都信任的“超级居委会”(莲花盛开·人物专访)
服务总人次达137.8万
澳门一向被称作“社团社会”。在这个只有30平方公里、6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中,平均每百人就有一个社团。而在众多社团中,吴小丽所在的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简称“街坊总会”)在民生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回归祖国20年来澳门的变化,那一定是‘满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街坊总会理事长吴小丽如是说。
1998年,她随家人来到澳门定居,切身经历了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种种变化。“治安变好了,出门不用再提心吊胆;经济发展很快,工作机会比以前多了,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安老、托幼、医疗、教育等多元化的民生需求都被激发出来,这些都反映在街坊们对我们街坊总会服务的需求上。”
2019年上半年,吴小丽所在的街坊总会活动及服务总人次达137.8万,是澳门人口的2倍,为市民提供涵盖托幼、安老、医疗、教育的全方位服务。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街坊总会成立于1983年。“当初街总之所以成立,其实与澳门回归祖国息息相关。”吴小丽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澳葡政府时期,华人在澳门的社会地位很低,政府基本不管华人的生活。于是当地同胞就自发成立街坊会,互帮互助。
到了20世纪80年代,得知澳门将要回归祖国,街坊会成员们认为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商讨如何推动澳门回归,回归后怎样顺利过渡。于是,1983年街坊会联合总会应运而生。
“回归以后,特区政府特别支持民间社团开展工作,我们有机会不断扩展小区服务职能。”吴小丽说,2009年落成的街坊总会小区服务大楼,标志着街坊总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得益于当地的公益模式
位于澳门白朗古将军大马路的街坊总会小区服务大楼里,除了4层是行政办公室,其他各层分别用于长者照顾、小区服务和民众文体活动,包括多功能礼堂、羽毛球场、舞蹈教室、录音室、图书馆、体适能训练、老人护理中心等。
街坊总会提供的服务范围很广,用吴小丽的话说,“从3岁到100岁都管”,覆盖了从托儿所、中小学、辅导中心到家庭服务中心、业主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再到颐康中心、长者护理中心乃至善终服务全过程。专职人员也由创会之初的2人发展到近900人。街坊总会拥有会员逾4万人、义工逾5900人,2018年提供服务突破300万人次,跟进的个案逾8000个。
从成立之初街坊间的守望相助,到为街坊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街坊总会的全面发展得益于回归后澳门逐渐形成的“政府下单、民间服务”的公益模式。吴小丽介绍,街坊总会约七成经费由特区政府提供,其余经费来自基金会和社会捐助。街坊总会办的培训班、护理中心也有收入,不过这些机构只是象征性地收取很低的费用。
30多年来,街坊总会持续关注社会保障、房屋、教育、治安等社会民生问题,已发展成为拥有4个澳门分区办事处、1个内地办事处、28个基层街坊会、30多个附属服务机构,并密切联系50多个大厦业主会和社区组织的“超级居委会”。
上一篇:中信银行助力脱贫攻坚 打造“有温度的银行”
下一篇:人物本期人物专访《设计之都》向湾而生|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医生:李永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