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专访

【美好江西20年人物系列访谈】 对话李锋:老故事,新时光

2019-03-29 09:46 点击:

  80年代来南昌,2000年由测绘工程师“转行”考任房地产经济师,先期在住房公积金监管部门工作;2003年写了第一篇行业稿——关注潘石屹的无理由退房;2009年进入江西省房地产业协会;他的工作,一直与房地产打交道。

  从单位分房,到自己买房,再到打趣 “想住豪宅”,他的生活和理念,随着江西房地产20年来的变革,不断亲历着、更新着。

  追本溯源,有时候,一些老故事,才能够更深刻理解当下的新时光。乐居美好江西20年人物系列访谈,这一次,对话江西省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李锋,和他一起追忆、谈景、聊楼市。

【美好江西20年人物系列访谈】 对话李锋:老故事,新时光

江西省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 李锋

  见证

  从“造房子”到“造生活”

  作为江西房地产行业的“老资格”,尤其是亲身经历了房改时期,李锋对于江西房地产这20年的发展,感触颇深。

  “有了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才真正开始发展。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那段时期。单位分房看上去挺好,不过能不能分到房,还要看单位好坏、职工数量,运气不好的话,就要等很多年,结婚可能也赶不上分房。关键是房子没得选,分到哪套是哪套。而自己买房则不同,买房主动性在自己,不过就是要花钱。”对于单位分房与自己买房的优劣,李锋笑言道。

  另一个令李锋深有感触的变化,是居住条件的改善。“原先的房子,可能就是简单的拿砖头砌一下,四周围住,装下门窗。但现在的房子已经不只是要求能住,还要讲究舒适性、健康性、节能环保等等,小区的配套也要很完善。现在开发商都提出了‘造生活’的概念,老百姓对于房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对于开发商从“造房子”到“造生活”的转变,李锋持肯定的态度,从顺应客户的需求,到引领客户,这是时代的进步,“客户的需求变化很快,优秀的开发商现在已经不会去单纯顺应购房者的需求,更多的是在顺应现有需求的基础上,研发未来若干年后的生活需求。”

  城长

  新南昌人变身“老南昌”

  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归根结底是城市的快速发展。李锋原不是南昌人,自80年代来到南昌后,便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扎了根。一个新南昌人,随着南昌的不断“城”长,变成了“老南昌”。

  对于南昌的快速发展扩张,李锋很荣幸见证了这个过程。“以前城市范围大概就是八一桥、八一广场周边。你看现在的南昌城市的边际线,东到麻丘,南到银三角,北到儒乐湖,还有跨江发展的红谷滩、九龙湖,一下子将南昌档次提升。”如今,南昌配套不断完善,地铁的开通并进入换乘时代、快速路网逐渐成型并联网、商业综合体遍地开花,整个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不过李锋在自豪的同时,也透出了一些“老南昌”的担忧和着急,尤其是当下二线城市激烈的“抢人大战”,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注入新鲜血液,城市的扩张,必须要人来填充,更要有新的生产力和劳动力。李锋认为,南昌“人才政策”主要的问题是一方面出台政策时间较晚,另一方面是人才政策有点复杂,不利于执行,仍有改善的空间。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抢人大战肯定不是为了房地产。一个人选择一个城市,除了能不能买到房子,主要是这个城市能不能给自己好的发展前景、是不是宜居、教育资源是不是很好、老人的健康有没有保障等等,需要综合考量,否则来了也留不下。”李锋如此评价抢人大战与房地产的关系,“城市发展了,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也会顺势发展。”

  风向

  调控持续 马太效应加剧

  楼市的政策动向牵动各方神经,尤其是中央要求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引发社会热议。李锋认为,这是中央释放出的信号,即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也不要抱有房价上涨的预期。

  对南昌而言,李锋认为,目前南昌限购政策执行比较到位,前段时间七部委对30多个城市进行专项检查,并没有包含南昌。南昌作为一个弱二线城市,楼市整体表现不是太突出,土地供应也在加大。下半年南昌楼市,包括政策,都会持稳,目前没有看到有收紧的苗头。

  而对于房企资金链紧张的问题,李锋表示,国家的信贷政策在房地产这一块还将继续持紧,房企只能自行设法解决,比如快速推盘维持资金流,或者强强联合,既解决小房企资金短缺的情况,也解决了大开发企业“无地可用”的境况。

  “现在在南昌拿地的成本和门槛很高,竞争也非常激烈,对于本土房企来讲,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没有资金和实力,只有联合大的开发企业。而大的开发企业为了追求发展,除了在南昌通过合作的模式进行开发,还会不断往周边地市去拿地,发展空间和利润反而更大一点,还会进一步挤压本土房企的生存空间。”

  愿景

  美好生活因人而异

  美好生活是什么?在李锋看来,美好生活就是一个愿望,也是个人的感觉,没有特定的标准,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符号”,每个人的需求也都在不断的变化。追求是无止境的,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动力,随着自己实力的不断增强,追求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想住豪宅,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美好生活。但以后居住观念可能又会改变,尤其是家庭小型化之后,豪宅还不一定适合,到那时,居住舒适、生活便利、周边邻里关系融洽,才是很多人追求的美好生活。”

【美好江西20年人物系列访谈】 对话李锋:老故事,新时光

江西省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 李锋

【采访实录】

【乐居】:作为江西房地产行业的“老资格”,江西房地产这20年,您觉得有哪些变化?

【李锋】: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发展非常快,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房地产。现在来说,房地产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谈到这20年的变化,首先是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真正开始是从房改开始,这点可能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那段时期。20世纪末,当时是单位分房,看上去挺好,不过能不能分到房,还要看单位的好坏、职工的数量,运气不好的话,就要等很多年,结婚可能也赶不上分房。关键是房子没得选,分到哪套是哪套。而自己买房则不同,买房主动性在自己。

  其次是居住条件的改善。原先的房子,可能就是简单的拿砖头砌一下,四周围住,装下门窗。但现在的房子已经不只是要求能住,还要讲究舒适性、健康性、节能环保等等。

  再次是城市的快速发展扩张。拿南昌来说,以前城市范围大概就是八一桥、八一广场周边,坛子口再往南就是郊区了。你看现在的南昌城市的边际线,东边到麻丘,南边到银三角,北边到儒乐湖,更不要说西边跨江发展的红谷滩、九龙湖,一下子将南昌整个城市档次提升。

  再一个就是基础设施完善。现在绿化多了,城市排水系统也更加完善,晴天灰尘、雨天水坑逐步在消失;南昌也进入了立体交通时代,地铁的开通并进入换乘时代、快速路网逐渐成型并联网;商业综合体遍地开花,人们逛街再也不用“日晒雨淋”等等这些变化,换做以前,那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这些变化不只是局限于房地产,整个城市面貌从破旧发展到高楼大厦遍地的现代化新城市,非常有幸,我见证了这个过程。

【乐居】:随着购房者对居住品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开发商顺势而为提出了“造生活”,转型城市配套服务商,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转变?

【李锋】:原先盖房子很简单,就是一个建筑商把房子建起来就可以,没有任何讲究。但现在的开发商,尤其是一些大型开发商,他们设置了研发部门,主要是做产品定位,去调查研究目标客群的需求。

  现在房子至少使用70年,那么当你住进来的时候,肯定希望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在楼盘定位时,设计研发就要把控未来生活的趋势,比如智能化、节能健康等等,再把这些理念融入到建筑中,形成“引领”。现在去看楼盘的产品发布会,他会给你描述住进去后的一些生活场景,你的生活范围不光在房间,还会扩展到整个住区。在你所有的生活可能触及到的范围内,会提供你所想所需。

  但是客户的需求变化很快,所以就要将这些“需求”前置,把握客户未来的 “需求”来引领客户,“造生活”就这样产生了。所以,优秀的开发商现在已经不会去单纯顺应购房者的需求,更多的是在顺应的基础上,满足若干年后的生活需要。

【乐居】:客户的不同,那么对于楼盘的定位也不同。如现在一些开发商针对年轻人提出了长租公寓的概念,就是对于年轻人生活的一种引领。您怎样看待这样产品?

【李锋】:现在的开发商,也在往这个方向转,部分持有,部分出售,比如万科泊寓、龙湖冠寓,国家现在也在提倡“租购并举”。让房子回归到居住的属性,那现在就对房子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可能有经济实力去买房,更不可能“一步到位”。房子的消费是阶梯性的,随着收入的变化,居住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

  现在国家也在提倡“租购并举”,未来租房也能享受到与购房同等公共服务的权利。所以说,现在年轻人选择公寓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乐居】: 自2017年以来,一系列城市接连出台人才引进政策,掀起了“人才争夺战”,您认为二三线城市的人才引进对楼市有什么影响?

【李锋】:说实话,我也非常关注这一块,我在看到别的城市都在抢人的时候,尤其是周边的城市如武汉、长沙、成都等动作频频,却没看到我们南昌的身影,有点着急。

  我为什么会着急,因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注入新鲜血液。一个城市单纯靠自己的人口来循环,是不够的,必须要引入外来的新生力量。而引进人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城市在扩张,必须要人来填充,更要有新的生产力和劳动力,才能发展起来。而抢人大战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涉及到多方面,房地产又是经济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只能说,房地产从“抢人大战”中顺带会受益。

  但抢人大战肯定不是为了房地产,不能单纯的将“抢人大战”理解为限购松绑。一个人选择一个城市,除了能不能买到房子,更多是这个城市能不能给自己好的发展前景、是不是宜居、小孩是不是读书方便、教育资源是不是很好,如果老人随着过来的话,健康有没有保障,需要综合的考虑,否则即便来了,也留不下。

【乐居】:那您看好南昌在抢人大战中的表现吗?

【李锋】:表现欠佳,我只能说。当然南昌人才的政策也有点复杂,他对人才分了各个档次,分的比较细,各个档次有相应的补贴。但分的过细,会显得有些复杂,不利于执行。人才们仔细对照下自己符合ABCD哪个档次的条件,而周边城市的政策会更加直截了当、清晰简洁。

  同时,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高端人才,但往往更多需要基础性、技术层面的人才。如院士、国际海归之类的高端人才,只能根据自己城市的产业去有针对性的去引进,而作为一个系统性的人才政策,需要的是更广泛的、普及面更广的措施,才能吸引到那些基础性的人才。不过现在官方并未发布相应的数据,不知道现在的效果怎么样的。

【乐居】: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坚决遏制房价上涨,您怎么看?

【李锋】:对于“遏制房价上涨”的表态,不能单独来看,而要根据前段时间的信贷政策结合来看。前段时间,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出,坊间便有“楼市放水,房价上涨”的预期。而此次“下决心”,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要有房价上涨这样的预期。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充分说明了当前房地产调控的基调,即调控常抓不懈。总体上说,借下半年相对宽松的货币、金融、财政、产业等环节,预计房地产市场依然会保持有保有压的政策思路。如果房地产想要放松,限购放开就行了。就怕误导大众,所以释放出这种信号。

【乐居】:最近其他城市调控政策在不断加强,那南昌有没有可能加强?房企的资金链也在不断收紧,您觉得房企要如何应对?

【李锋】:其他城市调控政策在加强,主要是在“补漏洞”,还有市场的表现可能存在过热。比如旁边的长沙,近期长沙楼市处于一个快速上涨的过程,在全国整体温和的状态下就比较冒进了。加上长沙人才政策门槛比较低,执行过程中也放得比较松,跟天津一样,所以在“补漏洞”。

  目前南昌限购政策执行比较到位,房价也不是特别突出,前段时间对30多个城市进行专项检查,没有南昌,说明南昌的调控政策执行比较到位。而且南昌作为一个弱二线城市,楼市整体表现不是太突出,土地供应也在加大。下半年南昌楼市,包括政策上,都会持稳,目前没有看到有收紧的苗头。

  房企资金链现在确实是一个问题。国家的信贷政策在房地产这一块是非常紧的,只能靠房企自己想办法。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快速推盘,维持资金流。还有一个办法是强强联合,跟大的开发企业联合,小的企业就要抱大的开发企业的大腿。像现在很多大房企进入南昌就是通过合作的方式进入,跟当地的企业合作开发,既解决小房企资金短缺的情况,也解决了大开发企业“无地可用”的境况。

【乐居】:南昌市场现基本以全国知名大房企为主,除了新力、恒茂,江西本土房企几乎“销声匿迹”,而品牌房企也不断将触角伸向江西地市,你是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李锋】:这些现象的出现很正常,现在小的开发企业可能有土地,但资金、开发能力有限;而全国性的开发企业,在南昌拿地竞争也非常激烈,刚进入一个新市场,选择跟当地的房企合作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样就促成了合作。现在在南昌拿地的成本和门槛也很高,对于本土房企来讲,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没有资金和实力,只有联合大的开发企业。而大的开发企业有一个品牌的效应,合作之后,就会以品牌房企作为主导,所以就造成了市面上看不见本土房企的身影,但实际上还在默默的参与市场。

  现在老百姓买房也越来越认可品牌,包括三四线城市。现在通过这一轮去库存之后,下面的地市包括一些县,库存量非常低了,所以就开始不断推出新地块。而这些开发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拿地。但是南昌土地市场竞争激烈,成本也高,又限购限价限售,利润空间也有限,还不如去地市,发展空间或利润更大一点,所以大家都往地市跑,不是不想在南昌,只是省会城市竞争太激烈了。

【乐居】:您如何理解“2018的美好生活”?

【李锋】:我认为美好生活,其实就是一个愿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原先在单位工作,就希望单位把分个房子,那就比较美好。后面有了买了房,就想简单装修一下,弄些家电如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什么的,就比较美好了。再到后来,有辆汽车,也比较美好。

  美好生活,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符号”。比如,现在有些人都想住豪宅,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美好生活。但以后居住观念可能又会改变,尤其是家庭小型化之后,豪宅还不一定适合,到那时,居住舒适、生活便利、周边邻里关系融洽,才是很多人追求的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我个人理解,其实是一个阶段性的愿景。每个人的需求都在不断的变化,无论哪个阶段,美好生活就是那个阶段的一种追求。现在有了一套房,以后就想住更好的,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动力。以前房子是只要能住就行,现在还要求住的舒服,换智能化家电等等。追求是无止境的,随着自己实力的不断增强,追求的东西就可以越来越多。另外,美好生活也是个人的感觉,没有一个标准,因人而异。

上一篇:阿东:建设1万套人才周转房“引凤”来

下一篇:IDC企业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