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以五种姿态出场的赵长胜和他的《网言络语》

2018-04-20 14:40 点击:

他不是一个纯粹的球迷,但他却在法国世界杯现场观看过世界杯比赛;

他不是一个作家,但他却与文字结缘,在职场以写材料见长,创作过剧本写过书;

他不是一个教师、却"授人以渔",年轻同事爱叫他赵老师;

他不是一个企业家,但组织上却让他组建一个建设投资集团,开始了一座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竞干得风声水起,有声有色,可圈可点。

一网一络天下知。当代网络语言背后展现的文字变化的变迁,被赵长胜写进了《网言络语》。

给赵长胜的称呼定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下乡当过知青,当过兵,做过官,当过企业老总,搞过房地产,还出过书。他自己笑称是"五种人"。

在不同的职场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称呼符号,揭示着他的不同经历。"班长、参谋、科长、部长、政委、局长、主席、赵总、赵董"。

这些称呼的背后告诉人们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也告诉人们,他是个有故事的人。

但是我们还是喜欢叫他赵总。

人物专访:以五种姿态出场的赵长胜和他的《网言络语》

知青的赵长胜 写字闯人生

人物专访:以五种姿态出场的赵长胜和他的《网言络语》

赵总是地道的东北人,满族正黄旗,老家辽宁清原,沈阳生人。

他有着书生的儒雅和北方人的爽直,更多的是多年部队军旅生涯养成的举手投足干练整洁挺拨的良好形象,浑身透着精气神。

他说话逻辑清晰且掷地有声,每说到要紧处喜欢轻轻的一挥手,以加重话语的力量,一种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气场。

当知青似乎和写作不太沾边,对赵总来说却是个例外。动笔写材料也伴随着当知青开始的。

无论是在经历过的这些行当都与文字有不解之缘。

儿子小时候有人问他,你爸爸在部队干什么的,孩子回答说,写材料的。可见在孩子的眼里印象中爸爸始终是伏案写东西。那时候条件差没有书房,加班熬夜都是在厨房或什么地方写。

赵总说当年下乡、当兵、在党政机关,要是不会写文章,不写一手漂亮字,就无法得到重用。甚至于低人一等。

当时,赵总上山下乡当知青是大队知青连的连长,大队团总支书记,还是公社“五七领导小组”唯一的知青代表。并抽调到公社参加整党工作队,统计报表,工作汇总工作总结情况反映也自然成了赵总必须完成的本职工作。自然而然也就与笔与写材料结了缘。油灯下的读书写作也成就了初入社会的一个起点,尽管青涩,尽管幼稚但必竟是齐步走的开始。

赵总当年组织的知青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竞在公社组织的汇演中大获成功,十几个知青一台节目演了一个多小时。并到各大队巡演。这对当时文化生活贫乏的农村也是一个不小的轰动。一些节目创作不少出于赵总笔下。

他所在的青年点是全县的典型,“当年下乡的五七战士是沈阳好几个重点中学的老师,尤其有几位语文老师,对我帮助很大,我初中班主任张彦英老师也是教语文的,自然偏科语文,作文的成绩一直不错,”赵总如是说。作为知识青年代表,当时由赵总撰稿并代表青年点在昌图县知识青年学毛著经验交流大会上发言,并出席了铁岭地区知青讲演会。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第二年赵总入了党,当上了生产队长,知青入党在当时全公社二千多知青中还是第一个,知青当生产队长更是凤毛麟角。

从知青到部队,赵总的“转型”也还是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当时铁岭军分区要为部队机关挑选几个笔杆子,当时赵总已抽调到了昌图县教育组帮助筹备会议,参加大会总结的起草工作。自然也进了部队首长的法眼。能写点东西也改变了赵总的人生轨迹。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上一篇:人物专访:一个炒了央视的大胆少女,破茧成蝶

下一篇:侠客岛:美贸易代表团来华谈判 有些话要说在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