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知识中国人物访谈-张腾岳
人物简介
张腾岳:生于1975年11月8日,甘肃兰州人,CCTV-10《走近科学》栏目主持人。
1998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1997年起成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曾主持过《10视之窗》、《公众与科学》等栏目。其主持配音的节目多次获得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颁发的全国性奖项。
人物访谈
张腾岳:大家都在探索,努力想找一个更合适的方法,让我们真正进入到这个环境当中,可并不圆满。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在西方我们很少能听到“科普”这个概念,像我们在跟《Discovery》这样的频道、公司进行座谈的时候发现,当我们认为自己是所谓的科学节目科普节目时,他们不承认这个概念,认为属于娱乐节目范畴,把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当做一种娱乐化的范围。从这个地方,你就能理解到我们在两个不同世界,在这些方面有巨大差距。
从电视媒体的角度讲,比较20年前的电视节目质量还是有提高,创作理念也有了提升,但是要想跟像BBC、CNN他们这一类题材的节目相对而言,无论从体制上还是从节目制作效果上看都是有很大区别,并不能够完全令人满意。甚至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自己探索的阶段。我觉得可以理解当年的一些说法,毕竟这是一档节目而不是一本教科书,我也在收视率与传播效果之间不断地寻求一个平衡点,虽然观众口碑的不断变化,我们要去适应潮流,有一句话非常好,什么样的观众决定什么样的节目,但另一方面就是什么样的节目决定什么样的观众。
提问:您觉得就这种科学的知识而言,它是严谨的还是通俗的,还是说它既严谨又通俗?
张腾岳:你这是一个伪命题,我能说科学不严谨吗,我能说科学不生动吗?不能,我必须两点都承认。科学到底是严谨还是生动,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它有特殊的传播功能和传播效果,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怎么从科普的角度理解电视节目和怎么从电视节目的角度达到更好的科普效果,这是一个更大的命题。
不管怎么说,进入到网络时代之后,尤其是像微博化的快速化、大量化、信息化的传播,很多观众对节目要求是快节奏。所以在最近的改版当中,我也强调这一点,一切都要以快节奏为主。在七八年以前有一些对稀奇古怪事情的深入了解,并取得一定的效应。
在生活中不知道的东西飞机多,一个小小的打火机里面的气体是什么气体,打火机靠什么方式来把火点着,这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再比如说遇见老人摔倒了,你扶不扶已经上升到一个道德层面的考虑了,但很少有人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过这个事情。
在外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案例,叫责任分担效果。在1967年的时候,有一个白人女性回家的时候发现有人对她进行尾随,意图不轨,她就大声的喊叫,以至周围所有邻居灯都亮了,这个罪犯没敢下手,等她回到家发现这个人已经追随到她家周围的时候她又再次大声喊叫,同样是周围很多邻居的灯都亮了,大家都在关注这件事情,这个犯罪分子还是没下手。这个女孩就以为平安了,但是没想到这个犯罪分子还是最终闯到家把她杀了,但是在杀她的过程当中这个女孩又再次呼叫,虽然有邻居的灯还是亮了,但是没有一个人去帮她,是为什么?这就是所谓的责任分担效应。
提问:您认为互动应该怎样更好地推进科普知识的传播,包括对青少年科普知识的传播?
张腾岳:我始终觉得一旦谈到传播,会有一个特别老套的概念——老师讲我来听。你现在能够记住多少初中的物理知识还有公式,大学高数你还能记得多少,它算不算知识的范畴,但如果问你九一八是哪年发生的,这种该知道。在我们身边有些东西是我们因感兴趣而记住的,科学知识在青少年当中的传播第一是爱它喜欢它,如果一天到晚拿着考卷去压他,你必须给我记住了,你记不住你考不上大学,你没有好工作等等,这些都是无用的,怎么去激发生活中司空见惯事情背后的真相和知识点的兴趣,以及怎么去激发每一个人接受这个的渠道,让他变的极为畅通,这个恐怕是才是最主要的。
从科学的春天到现在是34年,可我们在做科学工作私访调查的时候,还认为2046年我们才能够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那是为什么?还是那句老话,科学的根源来自于西方社会,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等一系列活动,伴随着人性的解放以及对人本最终的关怀才能够诞生,而他们已经把这些东西当成家常便饭了,而我们还做不到。
你对比一下发明创造会发现很有意思,我们这儿经常会把农民造飞机、造潜艇当做新闻,人家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一个工程师为了提醒大家恐怖主义离我们有多近,拿一辆汽车和网上订的零件做出一枚巡航导弹,甚至在《变形金刚》拍出来不久,有一个美国工程师造了一台变形金刚,他可以直接站在里面去操控,你想我们和人家的对比有多么大的差距。
美剧当中,每一个小学生都要做火山课,每个不同的时代都会有精品,甚至有专门的火箭夏令营。包括我们小时候也做过一些小制作物、科技创新等等,要么就是大人帮你,要么太缺乏技术含量。
上一篇:【人物专访】项兵:中国应该参股沃尔玛
下一篇: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