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访谈

黄志龙: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之道

2019-03-08 23:20 点击:

  对于目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中央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运用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强小微信贷供给能力。日前,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做客本报《理论周刊》,探讨未来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解决之道。

  

黄志龙: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之道

  黄志龙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智库从事经济政策研究,专注领域包括宏观经济跟踪研究和政策研判。

  《金融时报》记者: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什么作用的?为什么说小微企业融资是世界性难题?

  黄志龙:如果说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动脉,中型企业是静脉,那么小微企业则是毛细血管,代表着经济的活力,也是劳动力市场的蓄水池。央行行长易纲2018年6月在陆家嘴论坛上披露了一组数据,截至2017年年末,小微企业法人约2800万户,另外还有个体工商户约6200万户,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对国民经济如此重要的经营主体,却长期面临融资不足、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一个难题,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小微企业自身看,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有以下几方面弱点或不足:首先是经营风险大,生存周期短,抗冲击和抗风险能力弱,据统计,中国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只有3年左右;其次是小微企业拥有的金融机构认可的担保物和抵押物缺失;最后是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财务数据周期短,信用水平较低,增信能力不足。这些因素或短板既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需求侧原因,也造成了小微企业融资坏账率普遍偏高。例如,2018年3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2.75%,较大中型企业高出1.2个百分点。因此,金融机构不得不以更高的融资成本,来覆盖小微企业融资的高服务成本和高坏账率;

  另一方面,从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结构等供给方看,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和传统金融机构在提供小微金融服务方面有以下几方面弊端:一是大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偏爱大中型企业;二是金融机构对融资方财务信息、抵押物、担保方坚持高安全性贷款审批和风险控制模式;三是坚持大额贷款业务与小微贷款业务大体一致的审批流程,导致批贷时间较长,单笔贷款审批的人力、时间和行政成本基本相同。在此原因和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向融资“期限短、频率高、需求急、金额小”的小微企业发放“零售”贷款,而是扎堆地方政府贷款、房地产企业贷款、央企贷款和信用资质优越的大型民营企业。

  《金融时报》记者:小微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了多少金融资源?融资缺口究竟有多大?

  黄志龙: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5.4万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总余额比重从2010年3月末的14.8%上升到19.67%,这是中央多次定向降准等结构性政策鼓励的结果。但是,这一贷款规模与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仍是极不对等的。

  那么,小微企业的融资缺口究竟有多大?根据央行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当前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指数达66.3%,尽管较一季度有所回落,但同比仍上升了3.1个百分点。而且,小微企业贷款需求长期高于大中型企业的贷款需求。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结构性去杠杆政策的逐步落地,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银行贷款审批指数创2015年以来新低44.0%,银行资金供应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

  另外,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对新兴市场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融资不足与机遇的评估》报告,我国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需求达4.4万亿美元,融资供给仅2.5万亿美元(16.5万亿人民币),潜在融资缺口高达1.9万亿美元,缺口比重高达43.18%。由于从传统正规金融机构难以获得贷款支持,小微企业不得不寻求其他资金来源,其中民间借款成为小微企业重要资金来源。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显示,62.9%的小微企业仅有民间借款,14.1%的小微企业既有民间贷款又有银行贷款,仅有23%的小微企业有银行贷款。

  《金融时报》记者: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多贵?

  黄志龙:大规模民间借款,又衍生出小微企业融资的另一大突出问题——融资贵的难题。当前,有关部门没有对民间借贷利率进行调查统计,但全国性民间借贷利率的主要参考指标是“温州—中国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这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小微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该指数在全国设有监测点达200多个,涉及22个城市的当地金融办、温州商会、温州金融机构省外开设的村镇银行等,每周采集的样本量平均在300笔左右,采集的样本经审核后,根据专家确认的综合权重计算出周价格指数。综合来看,6月末全国和地区性民间借贷利率普遍在15%至20%左右,其中温州指数—全国综合利率为17.05%,P2P综合利率(9.62%)如果加上5%~10%的平台服务费,也在15%~20%之间,温州典当行、担保公司利率最高达23.22%,这一利率水平为当前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利率(6.01%)的三倍左右。由此可见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之高。

  《金融时报》记者: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还可以进行哪些探索和创新?

  黄志龙:长期以来,政府在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央行和原银监会(现银保监会)要求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部,服务小微和涉农贷款服务,并且在定向降准、定向降息、再贷款、再贴现、补充抵押贷款(PSL)等政策工具给予小微企业贷款全方位流动性支持,然而,服务小微企业的主体仍然是金融机构,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关键在于金融机构针对性地提供解决方案,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举,精准发力。

  首先,传统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监管部门鼓励和要求商业银行设立小微企业专门金融服务部门,缩短小微企业融资链条,为小微企业打造“量身订制”的融资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特别是在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小微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金融机构提供“园区贷”“集合贷”等产品,将现金流稳定、成长性高的小微企业组合在一起,集合发债,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其次,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通过增信解决“融资难”问题。一方面,政府引导逐步完善小微企业的征信和担保体系建设,发展第三方征信、信用评级等机构,降低金融机构获取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成本;二是推动担保、再担保和风险补偿体系建设,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代偿,建设小微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升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风险偏好。

  最后,加快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设。一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小微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股权或资本市场上市交易融资,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二是设立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小微企业发展母基金,专注于投向小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金融科技如何发力小微企业融资?

  黄志龙:自2014年以来,央行共进行了11次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其中有6次针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普惠金融领域进行定向或“全面+定向”的降准政策。

  即便如此,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也是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五年之后,于2018年6月末再度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的关键原因,特别是在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下降的大背景下,融资压力首先上升的又是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

  从两个文件内容看,在定向降准、财税政策、担保基金、直接融资、增信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举措并无太大的差异。但是,今年文件的第五条举措“运用现代金融科技等手段,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可能成为最大亮点,也可能成为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以下两方面独特优势:

  第一,金融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建了基于社交、交易信息、企业主个人信息等风控模型,这完全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基于财务数据、抵押物和担保物的信用风险控制模型。第二,金融科技手段构建的风控模型和贷款审批流程,特别适合“期限短、频率高、需求急、金额小”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风控模型和审批流程建立后,单笔贷款或融资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事实上,我们也看到,完全基于金融科技手段的网商银行,至2017年已累计向小微企业和小微经营者发放贷款4468亿元,其中发放给农村客群的贷款为264.5亿元。刚刚开业一年的科技驱动的O2O银行——苏宁银行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余额超过100亿元。

  可以预见,未来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解决之道可能是:大型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为小微企业改造或重新打造“量身订制”的融资产品,同时充分发挥资金成本低、资金供应充足的优势,向民营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更加贴近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批发资金,而这些金融机构基于自身的贴近产业、贴近市场、贴近小微企业的优势,利用金融科技工具建立适合小微企业融资的风控和审批模型,在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真正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上一篇:两会访谈|曹仁贤:差异化竞争助企业走出国门

下一篇:2019品牌宣传片首映丨荷兰蔻帝集团总裁接受采访 畅谈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