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需要土壤的,我只是找到了一片最适合的土壤。”这是王洪振见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作为智科通信的董事长,王洪振已在通信技术领域拼搏十余年。智科通信位于成都自贸试验区,依托开放的市场环境,公司产品八成以上销往海外,并在英国、迪拜等地建立了分支机构。
当被问及公司发展的秘诀时,王洪振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两个字——创新。“我一直在强调创新,也一直在坚持创新。”王洪振发现,在成都这片开放的土壤上,产品创新已成为一种常态。
“在一次成都自贸区举办的交流会上,‘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理念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通过吸收他们的理念,促使我推动公司开展内部转型。”
“这对我们来说有里程碑意义的改变,而成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很宽广、自由,创新开放在这里是没有边界的。”王洪振还向记者透露,成都自贸区经常会组织一些创新交流会、论坛进行宣讲。通过这些方式,他们不仅能够获取更多的行业前沿信息,还能和其他一些园区的优质合作伙伴对接。
“通过这些实在的帮助,我们节约了时间和成本,这样,我们也能很方便地在不同区域开展我们的业务。”王洪振介绍到。
当谈到人才时,王洪振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现在招人存在两个现实问题:一是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二是专业人才的稀缺性越来越强。然而,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以及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王洪振越来越感觉到公司对于国际化的人才需求。为此,他曾四处托人,介绍一些海外人才。
“非常幸运的是,在国际人才的招聘之中,正在起着一些变化。”
今年7月,成都出台《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提出了优化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等12条具体措施,为“蓉漂”提供更为完善和便捷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截至9月30日,落户成都的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超7万人,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化人才。这便是王洪振口中的“幸运”,“成都,已经有了充足的国际性人才资源”。
不仅如此,在企业招人过程中,王洪振还得到了成都高新区自贸办的帮助,“他们会帮我们对接一些海外园区,来挖掘一些国际人才,这大大节约了我们的招聘成本。”
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成都一家公司想在波兰招聘人才,以往会花费较高的成本进行招聘宣传,现在只需在波兰的科技园区发一个通告,这就减少了很多的进入壁垒。”
王洪振透露,以前,他们公司的外籍员工占比不足5%,而现在,占比达到了15%。看着人才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上升,王洪振欣喜万分,但他明白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而言,这还远远不够。
“还要不断地进行创新。”王洪振多次重复地对记者说着同样一句话:“创业需要土壤,我在成都找到了最适合的土壤。”
上一篇:全国政协委员卞志良接受焦点访谈采访:引导更多企业走出国门
下一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机械基础件行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