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期间,本报记者围绕宏观经济发展和金融热点问题,对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进行了专访。
记者:有一些声音认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对此您怎么看?
黄益平: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涉及到一系列问题。一个比较重要的背景是新旧产业交替,在金融或货币政策方面就体现为,“僵尸企业”依旧吸收新的贷款和金融资金。那么,资金用在“僵尸企业”上,效果肯定是打折扣的,必然对GDP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另外一方面,“僵尸企业”占据较多资源,也影响新产业的发展和形成。我们发现,但凡是“僵尸企业”、过剩产能比较集中的地区,民营经济、新产业的发展都比较差。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没有完成,就会有金融资源去支持已经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和行业,这并不是金融本身可以解决的问题。
记者:那么金融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黄益平:金融本身如果要真正解决问题,大致的方向还是市场化,即金融机构按照市场的力量来决定资源配置和定价。
举个例子,经济下行期,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一方面是因为风险大,金融机构在做贷款决策时有产权歧视。另外,利率不能完全市场化也是重要因素。
理论上来说,企业无论大或者小,风险高或者低,对金融机构来说都不是最关键的,因为金融机构的定价应该是能覆盖企业风险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银行不可能给中小企业特别高的利率。所以从金融的角度来看,还是要遵从市场规律。如果金融机构认为一个企业难以为继了,就会在资源配置上反映出来。
记者:“僵尸企业”退出应该基于怎样的机制?
黄益平:“僵尸企业”退出并不是简单化的关停。现在很多地方处理“僵尸企业”,基本上都是政府从上到下分解任务、定目标。动机是好的,但可能会有很多问题。原则上来说,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哪些企业不行了,它们就要淘汰。另外,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考虑“人到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僵尸企业通常负债很高,所以退出时必定会遇到不良贷款的问题。
利率市场化受到约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太多的“僵尸企业”受到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这些企业不破产,利率就不能很好地放开,利率市场化也就无法推进。
记者:今年利率市场化的方向是什么?
黄益平:央行已经明确表示,利率在完全实现市场化以前,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金定价,即金融机构对不同的对象做不同风险定价的能力和灵活度。二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未来会是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会有新的政策利率。政策利率如何有效地传导到金融市场,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任何金融改革的决策都要考虑市场和经济环境,但我认为央行并没有因为过去出现了一些波动,就对改革的方向和力度出现疑虑。例如前几个月资本流出压力比较大,但是央行明确不会走资本管制的路径,而且在今年2月宣布进一步放开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并取消境外中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市额度限制。
上一篇:9家中央媒体32位记者 在杭用3天时间采访十家企业
下一篇:红酒大咖企业访谈:醍恩酒业逆势上扬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