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特别报道

2020-05-26 19:52 点击:

彰显中国精神 勇攀文艺高峰

7a1551f0e24bba9abf5ea720cbb09d2d.jpeg

记者 杨静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时代的使命和声音需要有优秀的文艺作品来表现。五年来,陕西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执着于作品质量的稳步提升,文艺创作活力迸发,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成为陕西奋进新时代征途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10月15日,在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上,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出炉,共有24部作品获优秀作品奖。其中,戏剧4部、电影4部、电视剧(片)5部、广播剧3部、歌曲3首、图书5部。这24部作品都是近年来各文艺门类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佳作,展现了陕西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和崭新成就,也是陕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写照。

为人民抒写 为人民抒情 为人民抒怀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李俊强是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话剧《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的扮演者。李俊强回忆,话剧《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于他们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清楚地记得剧组所有人4次下乡体验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的经历;记得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宣顶着压力和病痛,无数次往返于北京、上海之间洽谈版权协议事项;记得巡演期间剧组灯光师廖锋的奶奶去世,他含泪坚持工作;记得演员韩大卫的孩子刚刚出生,他便随队赴外地演出……11次专家研讨会、7易其稿、9次打磨提升剧目,步步扎实推进,正是这种扎根人民、孜孜以求的创作态度,才成就了这部优秀的作品。最终,话剧《平凡的世界》演出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并荣获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部重点剧目。

在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中,曲江影视集团出品的电影《音乐家》和广播剧《大树西迁》赫然在列。曲江影视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孟瑶月对他们的创作过程感慨万千。孟瑶月回忆,为了使听众感受到逼真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内心情感,展现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担当,广播剧《大树西迁》在对交大西迁老教授、交大校史专家等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进行了4次大篇幅的调整修改,经过一流创作团队10余天140多小时高强度高水准录制,最终得以完美呈现。

由省音协党组书记、主席尚飞林作词的歌曲《心中的旗帜》获得了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谈起获奖感受,尚飞林坦言,歌曲是书写人民群众最直接、最便捷、最快速的艺术形式,离开柴米油盐,离开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离开老百姓,它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大部头的作品需要生活积累,不足百字的歌词更需要对生活的熟稔和提炼。

在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由文艺工作者殷满仓、芦兴跃编剧的《村头一棵老槐树》获得优秀作品奖。谈起文艺创作,渭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总编辑殷满仓认为,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

思想精深 艺术精湛 制作精良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艺创作如同耕耘,唯有满怀敬畏之情,躬耕其中,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精耕细作、厚积薄发的结晶。

《话说延安精神》是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获奖图书。据陕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宋亚萍介绍,为了打造精品,编辑和专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多次论证,反复斟酌,相互启发,数易其稿,有时甚至推倒重来;在修改中逐篇细研,精挑细选,甚至为一张令人满意的图片四处奔走。正是在作者和编辑团队踏实细致、一丝不苟的努力下,《话说延安精神》才能有气质、有颜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评价这本书设计得很好,印制精美,图文并茂,写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普通党员和一般群众都能看明白。

在前不久颁发的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由陕文投影视公司投资拍摄的电视剧《黄土高天》、联合出品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获奖。陕文投影视公司董事长孙昌博说:“在电视剧《黄土高天》创作中,我们先后10余次深入多地采风,5易其稿,几十名制景师傅寒冬腊月全力筹备,全剧组300多人历经111天,转场省内外13地,力求全方位真实还原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在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创作中,深入采访周总理的亲属以及秘书、警卫等总理的身边人,进一步了解总理的工作、生活及个人思想等细节;深入采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机构的专家,详细了解有关史实;大量收集与周恩来本人及‘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图书、影像及史料等文献资料;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对影片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

事实上,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的不懈追求。在这种精神指引下,才会有众声喧哗中的清净自守,才会有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俱佳的作品问世,才能更好地讲好陕西故事。

时代风貌 时代风气 时代旋律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因此,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思想艺术导向,奏响时代主旋律,强化精品意识,一切以质量为标准、用作品来说话,创作出真正经得起检验的精品,凝聚中国力量。

殷满仓说,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是立身之本。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深情讲述了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这段故事深深打动了孟瑶月团队,让他们下定决心将其打造成电影《音乐家》展示给全国以及世界观众。影片《音乐家》以冼星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阿拉木图的一段真实经历为基础,歌颂了战争年代中哈音乐家、中哈人民之间守望相助的人性光辉,以及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异国他乡虽身处逆境却仍心系祖国的伟大爱国情怀,成为紧扣时代、凝聚中国力量的成功实践。

渭南市委宣传部是获得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组织工作奖的8个单位之一。近年来,渭南市精心打造文艺精品佳作,创作推出现实题材舞台剧15部、广播剧23部,组织文艺演出活动2300余场次,全市文艺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渭南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娥说,在文艺创作方面,他们精谋细划,注重从社会的伟大变革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捕捉亮点、策划主题,围绕重要节点和重点工作,组织策划了“作家眼中的脱贫攻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书画展等,不断推出精品力作。

同样获得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组织工作奖的西安市委宣传部在文艺创作弘扬主旋律、讲好陕西故事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西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张琳认为,要将选题策划作为文艺精品创作的基础性、导向性环节,既抓重大主题,又抓重要节点。他们在围绕重大主题方面,实施柳青精神系列创作工程,话剧《柳青》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并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全国各地巡演,图书《人民作家柳青》《柳青传》、纪录片《柳青在皇甫》、秦腔《柳青》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围绕弘扬“西迁精神”,他们策划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广播剧《大树西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6家省级广播电台播出,纪录片《西迁的梦想》即将在央视播出。同时,把握重大节点,先后推出《密查》《共和国血脉》《千里雷声万里闪》《枪口》《陕西抗战纪实》《红色陕甘边》《音乐家》等一批影视精品,有20多部在央视播出,取得较好收视率,多部作品斩获国内外大奖。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优秀的文艺作品会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在“五个一工程”奖这个风向标和指挥棒的引导下,陕西的文艺事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未来,陕西文艺工作者将继续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用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品佳作讲好陕西故事,凝聚中国力量。

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发言摘录

4556de1619b26bb1730798e9b778be18.jpeg

李俊强(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们将不忘初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继续创作更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反映主流价值观、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9e3f5005190d26b6d9d0f06dfc571d3b.jpeg

孙昌博(陕文投影视公司董事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只有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aed2a5c7479c3b0e4f1e9b5dd9555e8c.jpeg

孟瑶月(曲江影视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

90f05813dcdf5dbee6e20ab68b5126da.jpeg

宋亚萍(陕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延安精神是璀璨的精神瑰宝,它犹如一座富矿,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成功经验。如何将这座富矿中的政治智慧和精神力量传播出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切实践行。

9f02366cb8f7600368eb6010773efb2e.jpeg

尚飞林(省音协党组书记、主席) 艺术创作是一项艰难而又愉快的工作。我们会再接再厉,用最美的音符呈现最美好的人民生活。

60b5976f4759e97c61c930d52a789e7a.jpeg

殷满仓(渭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总编辑) 紧紧围绕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红色题材、现实题材和陕西本土题材,创作推出更多优秀作品,为陕西广播剧事业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088fd56fba850680b2010058b3526f5.jpeg

张琳(西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注重发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找准历史与现实结合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文艺精品讲好中国故事。

29f97c128b1f7ac2c1f591a51f5f8b65.jpeg

王玉娥(渭南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本组照片由本报记者 刘印摄

在对话交流中建构中国当代文艺审美共同体

段建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文艺具有三方面的特征:第一,扎根于人民,反映人民在当下的真实情感,表达人民的心声,要建构与人民同感共谋的审美共同体;第二,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的沃土中汲取营养,具有鲜明的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第三,要与世界各民族文艺进行对话,为全世界的艺术宝库献上中国人民的艺术智慧。

扎根人民生活

与人民同感时代脉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至少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人民、切实深入到人民当下的生活中,倾听人民时下的心声,了解、体会人民的情感和愿望,用文艺作品为人民抒情、抒怀、言志。唯有这样,文艺工作者才能真正响应时代的要求,将文艺创作作为反映人民当代生活的明镜,让人民从社会历史的剧作者身份,化身为艺术世界中的主人公,增强人民群众在现有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鼓舞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其次,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必须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提升人民的审美品位,催生人民全新的审美诉求。文艺工作者在进行文艺创作的过程中,不能为市场导向所左右、创作一些仅仅迎合一部分人口味的作品,应当把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和提升人民的审美品位结合在一起,在艺术创作中,切实做到“通俗而不低俗”,让文艺源于人民、服务人民、提升人民。

再次,文艺创作应该时刻接受人民的检验,把人民当作文艺作品质量优劣的评判者。历史证明,那些漠视大多数普通读者鉴赏力、一味追求少数人的审美趣味的孤芳自赏之作,是无法被广大民众接受的,其艺术价值也将因此而大打折扣。因此,创作者应与当今时代广大的读者群众保持心灵的息息相通,全心全意地揣摩和感应读者大众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尊重广大读者的审美判断,以此作为文艺创作的根基。

植根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美学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基因,深藏着中华民族最丰富的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教化思想等观念历久而弥新,至今闪耀着恒久的思想光芒。

中国当代文艺不仅要直面当下人民生活,也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传统的沃土之中,传达出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应有的民族气派。

首先,文艺创作要保持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传统内涵,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艺创作本土化创新的源泉,也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家园最为深沉的根底。因此,必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融到当代的文艺创作中,让中国人民通过欣赏文艺作品,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美学精神。

其次,文艺创作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不仅是处于当代历史语境中的中国民众实现精神富足的保证,同时也是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传承、甚至使中华民族得以维系和延续其民族命脉的精神支柱。只有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当代文艺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才能使文艺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美学魅力和持久的服务于人民生活的生命力。

与各民族对话

为世界提供中华民族的审美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因此,文艺创作必须尽可能地为世界各民族提供中华民族的审美智慧。

首先,当代文艺工作者应当面向世界,积极与其他文明进行对话、交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在与世界各民族持久的交流过程中,吸取其优秀的文化因素,而得以保持长久的文化生命力。

其次,文艺创作要尽可能地为世界各民族提供中华民族的审美智慧。文艺工作者要通过讲中国人民当下的故事、传播中国当代社会的声音、阐发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展现中国创新创造的智慧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作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要以开放、自信和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借鉴全球的优秀文化成果,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努力创作具有中国符号或中华元素的文艺佳作,增强中国文艺在世界文艺场域的竞争力,提高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对世界文艺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建构中国当代文艺审美共同体是当代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繁荣的精神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当代文艺审美共同体的建构做出了高屋建瓴的规划,并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体现出为中国人民构建安宁、祥和的心灵世界的良苦用心和拳拳之情。

(作者系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国家重大课题首席专家)

扎根中国大地,书写人民故事

刘宁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心情激动不已,深切感受到讲话精神历久弥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鲜活而真实生活的反映,文艺是烛照国民精神的灯火,每个民族在每个时代都会创造属于自己时代的新文艺。站在中国的土地上,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而创作,为生活而高歌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文艺工作者只有坚定地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深入到乡村院落、城市街巷、农民工屋舍、留守儿童学堂,才知道中国的大地是什么样,中国人民的生活是什么状况。毫无疑问,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山川、河流、树木皆有差异,生活于此的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也不尽相同,而唯有深深了解这些差异时,我们才能写出别样的中国,写出别样的中国人民生活。人民是中国故事里的主角,是中国文艺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创造者。因此,当我们的笔触、镜头面对他们时,我们才可以说,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真正反映的是人民大众的生活,表现的是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壮阔。故此,生活有多丰富,我们的文艺作品就有多绚丽;人民有多少悲欢离合,我们的文艺作品就有多少忧思欢歌。浸泡在生活的海洋里,就像作家柳青扎根皇甫村一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中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发现生活的真谛、人生的意义,这样的中国故事才蕴涵着中国的气韵和精神。

新时代赋予中国人越来越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刚健雄阔的气度,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辉映着中国人奋发图强的精神,传达着我们从大地母亲那里获取的力量。

新时代文艺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下,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艺,从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中国故事,显现着中国经验,传达着中国人的情感,表达着中国人的瑰丽想象,彰显着中国人的艺术形式之新创造,弥漫着中国人之审美气度,它是雅俗共赏的,也是与世界其他民族遥相呼应的,是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的,也是能为世界贡献特殊声响和色彩的。作为一名从事文艺批评和学术研究的工作者,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艺批评理论,借鉴现代西方文艺思想,秉承学术之良心,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建立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

柏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已经发表五周年了。这五年来,文艺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佳作频出,特别是新现实主义的回归,大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正气的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这些都令人欣喜和振奋!

然而,要达到“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的文艺景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为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艺术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里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提出文艺批评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就是建立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的实质内容。

文艺批评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的基本立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文艺创作的“人民性”。首先,要满足人民需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和品位有了更高的期待,文艺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以充沛的激情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优秀作品。其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定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要把文艺创作的根深深扎在人民之中,更好地为人民写出优秀作品。

文艺批评要不断坚持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这为我们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都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而这只能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观念。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有积极的主流。放眼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作品,都弥漫着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精神”。我们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创作的最强音。当然,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还要注重多样性,坚持主旋律和多样化的辩证统一,使我国的文艺事业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始终保持百花争艳的局面。

文艺批评促进创作以精品奉献人民。文艺精品是扎根本土、深植时代,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文艺学术产物,而文艺批评则是帮助和提高我们思考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只有将文艺批评紧紧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展现出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和当代中国人的丰富生活,才能更好地坚持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广大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当今时代,是大众评论弥漫的时代。数字媒体突飞猛进,网络平台迅速风行,文艺评论呈现出即时性、碎片化和迅速传播等特征。同时又是深刻评论缺失的时代。有不少文艺评论者理论功底和观察能力欠缺,不能对当代文艺做出敏捷反应,甚至把文艺评论庸俗化、功利化,不敢“亮剑”,缺少风骨,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甚至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没有起到文艺评论的应有作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断提高站位,承担起文艺批评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任,以探索真理、揭示问题、真诚批评为天职,对文艺作品作出负责任的审美判断,又具有深刻的洞察未来的能力,善于在错综复杂的文艺现象中把握文艺发展本质和规律,以评论之笔引导作家、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引导群众提高文艺观赏水平。

文艺批评的衡量标准应该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所谓思想精深,是文艺作品自然流露的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观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给人以健康向上的力量。所谓艺术精湛,就是文艺作品要塑造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人形象,因为,他们身上凝聚着时代精神,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广阔的胸怀,体现了我国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所谓制作精良,就是要精益求精而绝不能胡编乱造;要“讲究”而绝不能“将就”,应该是多少年后还能供读者反复阅读、观看、欣赏,才能称得上是当代的经典文艺作品。

建立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对引领新时代文艺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创造坚实的精神基础。

(作者系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正高级教师)

融通古今中西,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

杨辉

在古今贯通的宏阔视域中,如何更具历史和现实感地处理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古典传统与现代传统的关系,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核心命题。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提供了精神指导。众多文艺作品尝试融通古今中西,以宏阔的文化视域处理纷繁复杂的时代经验,文艺评论也努力以具有中国思维和中国风格的理论话语观照层出不穷的新的文学现象。

以古今融通的文学视域书写新时代

新时代,如何从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重新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内在关系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亦即扎根于新时代新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在融通古今中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与新时代相应的新文化。

师法古典却不泥古,学习西方而不失中国文化本色,是文化视域古今中西融通的要义所在。对此,贾平凹和陈彦的写作可作参照。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贾平凹多部重要作品包含着融通柳青以降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和中国古典传统的独特品质。既有扎实细密的写实笔法和浓重的现实关切,亦有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抒情境界。而以古典传统所开启的人世观察为视域,表达其对20世纪历史与现实的观察,乃是贾平凹作品阔大境界产生的重要原因。刚刚斩获茅盾文学奖的陈彦深度关切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他的作品全景式地展现宏阔时代的生动画面。无论《主角》还是《装台》,均有师法古典传统所开启的新的境界。《主角》在总体性的宏阔视域中处理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忆秦娥四十余年个人的生命遭际为中心,旁及不同职业、各色人等丰富复杂的生活面相。即便面临生活世界的诸般困境,忆秦娥终究以儒家式的精进姿态承担起个人的社会责任。这无疑是新时代奋进的“新人”形象的基本特征。

以中国话语观照文学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度肯定文艺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营造风清气正的文艺氛围的重要价值,并指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落实到文艺评论,便是走出西方文论话语的窠臼,在融通古今中西的基础上建构文论的中国话语,以应对新的文学经验。

百余年来,受制于今胜于古、西优于中的思维局限,西方文论成为文学观念的核心。而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此种文论视域已然无法阐释新的文学现象。

以境界、虚实、气韵等经过创造性转化的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概念、范畴为评价视域,便可以理解贾平凹的《老生》中援引《山海经》重要段落的寓意,以及《山本》中的自然境界如何构成了贾平凹历史和人事观察的紧要处。亦可深入发掘陈彦《主角》中以儒融佛与道的会通思路及其意义,进而明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奇书文体的寓意笔法如何拓展了《主角》的审美表现力。唯其如此,上述作品所蕴含的复杂寓意及其之于当代文学赓续古典传统的典范价值方能得到充分认识和恰切评价。而进一步建构融通中国古典传统和现代传统的更具包容性和概括力的文学史视域,是新时代赋予文艺理论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具有值得深入探讨和倾心实践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06462ecce020cb53e0750079746cd166.jpeg

上一篇: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报道

下一篇:202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