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钓不再是谋生手段 岛城兴起一项“男人游戏”
18年前,周一拿起矶钓竿,就此迷恋上了海钓的感觉。在海钓的世界里“遨游”熏陶,多年以后,他以一手精湛的鱼拓技艺著称海钓圈,已是诸位口中的“周大师”。
都说舟山是海钓天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海钓爱好者前赴后继地前往。但周一知道,一条鱼线抛向大海,其实也有诸多学问与讲究。
着迷海钓初体验,开起钓具店
周一第一次在洋面甩起钓竿的时候,他没有想过,海钓就此走入自己的人生,从此不离不弃。当时他正经营着一家化工厂,每年都有漫长的三个月休息。闲下来没事做,就跟在痴迷海钓的友人身后,一起感受男人的游戏。
摸着黑出门,坐小船出海,无怨无悔地风里来浪里颠,无论守在竿子这头多久,只要有鱼上钩,就是胜利的曙光。钓完一次不过瘾,转背约起下一次。
这一钓,便入了“坑”。钓着钓着,亦如友人般痴迷,越陷越深。还开什么厂啊,天天想着往海边跑,索性把化工厂也卖掉了。就此不务正业了吗?不,海钓也有商机。他瞄准了钓具这块,开起了一家钓具店。
彼时,国内的海钓业还相当贫瘠,论到钓具装备,几乎是“零基础”。虽然同一时间,欧州国家和日本的海钓业已趋成熟,然而舟山仍是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海钓多是用作渔民的谋生手段,当时拿起钓竿玩海钓的人们,算得上走在海钓路上的“弄潮儿”。
“比起现在,当时的钓具及装备极其简单,也没有这么多讲究,买把南极虾,捣碎虾壳,和黄泥搅在一起撒往海里,就是好用的饵料。往海里抛点泡沫,就是好用的浮子。当时海里的鱼也多,钓起它们并不困难。”周一说。
海钓天堂舟山,潮汐复杂气候好
也是在那几年,岛城的钓具店如雨后春笋般探出头来,经营者有不少是海钓爱好者。看来只是一家小小的店,实则囊括了很多钓具及装备,单就鱼竿,就有几十个品种。
而一套海钓装备的概念,通常是指服装、钓竿、卷线轮及配件。虽然花几十元、几百元也能钓鱼,但花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购置一套海钓装备的人也不缺。
海钓从原来的商业化向娱乐和运动转型,更多的男人跻身其列,海钓者也不再局限于舟山“土著”,更多的海钓爱好者以俱乐部的形式结集,从国内不同的城市专程赶赴舟山这个海钓天堂。舟山“潮汐复杂,气候好,可钓鱼种多,适合矶钓”的特征逐渐被公众认知。
若干年后,周一上了一档普陀电视台《海边会客厅》的对话节目,谈及海钓的乐趣,周一绘声绘色地描述“那是一种等待的惊喜,等待的时间越长,鱼上钩时越兴奋”。
没有深陷其中的人,总是无法感同身受。周一的回答代表了海钓爱好者的心理:钓鱼于男人们,是一件又爱又恨的事。每每出发时,身上每个细胞都为之振奋,若是空手而回,骂天骂地的都有。然而过不了几天,就又想着再去。那种心心念念的劲头,仿似着魔了一般。
当时,周一的身份,已是众人口中的“周大师”,他的普陀翁山鱼拓艺术工作室在国内海钓圈小有名气,谁都知道他的鱼拓栩栩如生,如能拓得一幅挂在厅堂,定令蓬荜生辉。
小小钓具店,承载渔文化
他的工作室还是原来的钓具店位置,小小的一家店,许多年来,承载着海岛的渔文化。
他常往返于日本,把那里最好的钓具引入国内。身边的钓友,与其说习惯在他的钓具小铺里买装备,不如说习惯于把那里作为一个聚点。钓获的鲷类,第一时间送到店里做刺身,手起刀落,透骨新鲜,鲜美不可方物。
以钓具店为聚点,周一成了海钓活动的主要召集人。“百年修得同船渡,邀杯清酒追夕阳”这句流传于海钓界的名言,精准地囊括了海钓爱好者的心情。
4年前,周一在身边海钓友人的提议下,做起了第一届“拥抱大海,青春不老”海钓活动,面向50岁以上的老钓友们,以AA制的形式,组织出海钓鱼。活动的附加条件是,必须带上妻子,安排她们在码头等待男人们海钓归来,也借此活动打消此前种种关于海钓不安全的疑虑,以及不理解。
活动广受来自北京、云南、宁波的钓友好评,也从第一届延续下来,年年举办。
周大师手中活灵活现的鱼拓作品,也成为热爱海钓人士的情感表达:“一条鱼最漂亮的瞬间,是在它刚刚浮出水面的时候,每一片鱼鳞都熠熠放光,色彩非常漂亮。”数个小时后,鱼虽已不复存在,但留下了的鱼拓画,永远地记录了它当时的最美姿态。
记者手记
海钓“后起之秀”蓬勃兴起
海钓这项运动,在其他国家早已风生水起,舟山的海钓虽是后起之秀,一旦发展起来,也是生机蓬勃。
年复一年,海钓天堂舟山引入更多的海钓爱好者前往,从海钓装备的变化可探得海钓这些年的发展。从装备到设备,从头武装到脚,花上几百元可以出海钓鱼,烧更多的钱买装备也不为过。
周一初试海钓,成为海钓爱好者,又因海钓摇身变作钓具经营者,也因为海钓接触到鱼拓,成了一名鱼拓画大师。在他的工作室里,触目所及,除在售的海钓装备外,各幅栩栩如生的鱼拓格外吸引眼球,也是海钓爱好者们情感的延续。
改革开放这些年,海钓完成了从渔民谋生的商用性到娱乐与运动的转变,舟山也依托海钓被更多公众所熟知,冠上海钓天堂的美誉。
上一篇:大型交响合唱诗篇《门纳万顷涛》音乐会高清视频重磅推出【改革开放40年特别报道之二】
下一篇:一枚青川战国木牍 写下秦王朝“移民实蜀”的历史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