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报道

福建农信特别报道二:做农民兄弟自己的银行,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9-08-12 22:17 点击:

  作为福建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福建农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从服务新时代“三农”工作全局出发,强化责任担当,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工作总抓手,努力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2017年11月,率先在全国农信系统和福建金融机构中出台《福建农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今年以来,又制定服务乡村振兴十二项金融支撑工程,出台年度工作要点,发布服务乡村振兴四大系列105款金融产品,全力满足乡村振兴各领域、各环节的金融需求。

  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之际,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调研采访组推出系列报道,聚焦福建农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

  做农民兄弟自己的银行,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福建农信服务乡村振兴(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这使全国人民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更有信心、干劲更足。福建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形成的重要“策源地”和“试验田”,福建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系列典型经验。

  福建省农信联社副主任林章毅表示,支持扶贫攻坚是福建农信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是福建农信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是福建农信十分重要的经济责任,作为长期扎根农村的金融机构,福建农信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全力以赴打好金融精准扶贫攻坚战。

  宁德,是习近平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是他第一部个人专著《摆脱贫困》的诞生地。上世纪80年代,宁德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重要理念,激励着福建人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长期以来,福建农信秉承服务“三农”的宗旨和情怀,大力弘扬“背包银行”的优良传统,全面履行经济、政治和社会三大责任,发挥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三大主力军作用,金融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金融扶贫保持“五个全省第一”,即重点县贷款发放量(512.32亿元,占福建全省30%以上)、贫困户建档覆盖面(45.2万名,达100%)、贫困户贷款余额(19.22亿元)和户数(达4.68万户),以及创建示范基地数量(50个),五项指标均居福建全省第一。

“垄上行”金融服务队出征仪式

 

“垄上行”金融服务队出征仪式

  一种“党建+金融”的扶贫模式

  雾锁清溪,轻舟慢渡。一大早,坐落在闽浙边境的下党乡,便被游客的欢笑声唤醒。从寿宁县西部修竹溪沿岸的溪源村往北,一条宽敞的黑色沥青公路直通下党乡。一路直上,青山如黛、林木葱茏、果园片片,翠绿丛中的野花、飞鸟不时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在不到15分钟的车程里,转瞬就到了下党村。同样的距离,同样的位置,而在25年前,从溪源村到下党村,只有溪涧旁边的一条羊肠小道,需要走3个多小时。

  时间追溯到20多年前的下党乡——山高云易生,地僻人难至。下党乡距县城42.6公里,是寿宁西部最偏远的山乡,也曾是福建省级特定贫困乡,宁德市四个特困乡之一。于1988年建乡的下党在过去有着宁德“西伯利亚”之称,交通闭塞,被称为“五无乡镇”(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习近平总书记曾分别先后三次到访下党乡,“异常艰苦,异常难忘!”是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起下党乡的真切感受。

  当地因为自然、交通等条件限制,居民数量不多,绝大多数为农户,鲜有金融机构的踪迹,唯有农信社在这里始终默默坚守,与下党乡亲同呼吸、心连心。多年来,农信社与基层党组织紧密合作,以“党建+金融”为平台,切实打通贫困地区金融扶贫“最后一公里”,同心共筑小康梦。

  “扶贫攻坚路上,离不开金融活水浇灌。”当地农信社深信:“最大的扶贫是发展,最深的推动力在金融”。农信社最先想到的就是给村民贷款,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寻找致富门路,摆脱沉重的苦日子。从给村民发放30、50、100、300元不等的小额贷款开始,下党信用社绵绵用力,发展至如今,贷款户数从30多户增加到880多户,贷款余额从6000元增加到7100万元,累计投放资金1335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农业生产加工,促进了农户增收致富。如今的下党乡,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不到200元增加到2017年末的11783元。

  “要改变大山里的贫穷落后面貌,金融服务是关键。”寿宁县农信联社负责人表示。下党乡,也成为宁德农信系统不少扶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源头”。

  2016年10月11日,宁德农信系统专为辖内2.12万贫困户量身打造的“精准扶贫卡”在下党乡发行。这张扶贫卡,集资金、生产和销售服务于一体,为贫困户提供免担保、免年费、利率优惠、联盟商户折扣等多重服务,颇受贫困户欢迎。

  2017年3月30日,宁德农信系统在寿宁农信联社试点基础上,传承农信人背包下乡和走村串户的传统,组建一支“垄上行”金融服务队,在下党乡举办盛大的出征仪式。这支在垄上行走的队伍,推行“551”服务模式,即:运用5种金融服务必需用品(一个背包、一台PAD、一本日志、一份台账、一套宣传册),提供5项服务(普及金融知识、建立客户档案、收集信贷需求、受理业务申请、现场自助办贷),实现1个目标(把银行服务柜台搬到村民家中),跑遍八闽的山山水水,努力实现“金融扶贫,不落一人”。

  更难得的是,福建农信扶贫更扶心。在福建省委组织部驻村书记曾守福的指导下,福建农信帮助下党村委会注册“下乡的味道”品牌,对“下党”“下乡的味道”等商标进行申报和保护,并作为“下乡的味道”茶叶类商标代持机构负责品牌的运营和推广,努力把习总书记“三进下党”的故事和精神财富转化为下党村的核心品牌竞争力,转化为村民主动作为、积极生产的内生动力,转化为促进村民和村财增收的推动力。

  “农信社开办这个‘三有书屋’,免费为村民提供阅读书籍和休憩场所,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农信社始终把农民放在心上,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金融服务筑牢了下党村民的‘物质粮仓’,‘三有书屋’又丰富了下党村民的‘精神粮仓’。”下党村支部书记王明祖动情地说。

  据悉,福建农信正在与中组部党建读物出版社合作推进“党建书苑”体系建设,在福建全省建设一批“三有书屋”(“三有”指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努力让党建更有书香气,农信更添精气神。

“三有书屋”揭牌仪式

 

“三有书屋”揭牌仪式

  一个农信乡村信贷员的扶贫故事

  帮助贫困户全面脱贫,让他们的小康梦提速;经手的贷款零不良;三十余载扎根下党,不辞辛劳,无悔坚守,真情服务……

  他叫王道荣,福建农信的一名基层信贷员——寿宁县下党乡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信贷员。

  “我在下党农信社工作33年了。”“坚持把工作干好,努力让农信工作助推家乡群众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是我的目标。”王道荣一口并不流利的普通话,道出了自己作为农信人对工作、对家乡最质朴的热爱。

  1985年,19岁的王道荣,没有选择外出闯荡世界,而是从年老体弱的伯父手中接过了下党信用站的接力棒,从此他开始投身最为基层的农村信贷事业。

  1989年7月21日晚,下党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下屏峰村30多座房子被毁,5个村民遇难。正当受灾的困难户泪流满面,为失去家园和亲人而恸哭时,王道荣不畏险情,风雨中他奔走在受灾群众中间,积极为村民排忧解难。下屏峰村灾民胡岩祥房屋受损严重,无家可归。王道荣立即给他发放了500元的小额贴息贷款,以解燃眉之急。茶园受损、农田被淹、牲口圈进水……王道荣都赶在第一时间给受灾村民信贷资金支持,帮助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1991年,下党乡通了公路,群众摆脱贫困的期望更加强烈,但因资金匮乏,发展受到极大制约。王道荣紧密对接政府、村委及茶山,第一时间向下党电站发放扶贫贷款5万元,支持水利发电,帮助解决农户用电问题;向茶山、各个村委发放金额1万元到8万元不等的茶叶开垦种植扶贫贷款,支持农户开垦种植,增加农户收入。

  吴通福是下党一个普通农民,他勤劳能干,渴望在家乡发展种养业,但苦于没有创业资金。王道荣得知后,与信用社里的其他两位党员随即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向其发放了5万元的惠农贷款,有了这笔启动资金,吴通福在老家荒芜的土地上种植厚朴120亩10000多株,白术、太子参20多亩,还在荒废的水田上放养水牛12只、羊30多只。目前,仅厚朴一项的年收入就可达20多万元。如今的吴通福一家,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在下党新区建起了新房。像吴通福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王道荣总是深入到他们当中,访贫问苦,商讨发展良策,对符合条件的农户立即给予贷款资金支持。乡亲们都爱称王道荣为“财神兄弟”“及时雨”,因为他的到来总能带给他们惊喜与希望。

  对于发展底子薄、资源禀赋差的贫困山乡来说,开展精准扶贫,就要以一村一户一人为对象去想路子,找准“穷根”,开对“药方”,才能实打实的精准脱贫。作为一名农信人,王道荣深知,他的“做功”就是农信工作的“做功”,他需要努力,需要坚守。他相信,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必能为乡亲们开启幸福之门。

  为让家乡的农户获得更优惠、便捷的信贷资金支持,更好地通过发展产业项目实现“造血”扶贫,王道荣主动介入,完成下屏峰、上党、西山、曹坑、下党等村的“信用村”评定创建工作,推进“信用致富”,通过释放信用“正能量”,让贫困村变“幸福村”。2014年12月,下党乡被寿宁县农信联社评为“信用乡”。2015年,下党乡西山村成立西辉水果农户专业合作社,因缺乏资金,项目未能落地。王道荣主动同村委对接,对加入合作社的青年及农户,只要信用好、评价高,能吃苦、肯做事,均给予贷款支持,并全部给予下浮10%至20%的利率优惠。这一实惠举措吸引了110多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参与种植板栗、脐橙,如今种植规模达到了1700多亩,每户农户获得增收3万多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问及为何要把青春留在这里时,了解他的人说道:下党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别的地方文化,他的方言、他的容貌、他的足印,没有人比他更合适、更容易让下党这片热土上的父老乡亲所接受,所以他选择了主动留下。而他自己也表示:“我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帮助老百姓(603883,股吧)是我作为农信人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咐,为这片土地奉献自己。”

“垄上行”金融服务队进田间地头

 

“垄上行”金融服务队进田间地头

  一座通往幸福之路的“金”桥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反映赤溪村下山溪畲族自然村群众贫困状况的“读者来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同年9月末,中共中央出台《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面貌的通知》下发全国,由此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有组织扶贫攻坚的帷幕,当年赤溪村被列为扶贫重点村,赤溪村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三十多年过去,赤溪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00元增长到1.3万元。村民告别大山深处的茅草房、木瓦房,住进了“长安新街”上的新居。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603000,股吧)与福鼎市磻溪镇赤溪畲族村村民视频连线,亲切问候一直牵挂的赤溪乡亲,勉励乡亲们在脱贫奔小康路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

  赤溪脱贫的历程是全国扶贫历程的缩影。三十多年来,赤溪村经历了从“贫穷的呼唤”到“输血”扶贫困,又从“换血”刨穷根到“造血”寻富路,最后奔小康的历程。在赤溪村幸福嬗变的背后,随处可见福建农信精准扶贫的影子。

  沿村口“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石碑前行不久,便是赤溪村整村搬迁造福工程中建成的“长安新街”,街道两旁是白砖黛瓦新楼房,远远就看见“山里人家美”农家乐的店面招牌。

  老板娘杜春蓉从前在外打工,回到赤溪村经营起了一家只有5套客房的小农家乐,生意不咸不淡。太姥山-霞浦龙亭-赤溪旅游公路建成后,到赤溪村旅游的人数骤增。杜春蓉感到自己的经营规模已经跟不上赤溪村发展的步伐,于是她通过福鼎市农信联社申请到了10万元的妇女创业项目贴息贷款,加上此前的积蓄,将5套客房扩建到10套,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长安新街”的另一侧,“福建省赤溪茶业”的金色招牌同样引人注意,下面还标注着“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企业”。

  赤溪村的改变,让大学毕业生杜赢放弃了留城发展的机会,回村当起了新型职业农民。“5年前,是有机会留在城里发展的,但看到家乡那么好的发展前景,我还是选择回到这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需要我们回来,在这里我们的机会将更多。”从广西大学毕业后,杜赢在赤溪村开始了茶叶加工的创业之路。当时恰逢国家扶持“大学生回乡创业”项目,杜赢的茶厂获得了产业补助、生活补助、创业基金等,又从福鼎市农信联社申请到了10万元信用贷款,还获得了5年免税的优惠政策,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茶厂开始顺利“起航”。如今,杜赢的茶厂不仅经营效益良好,还带动了村里400多户茶农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每户年收入能达到3万余元,收入整整翻了一番。

  “姓‘农’的就是我们农家银行,农信社帮我们‘造血’心连心呀!”许多村民有感于怀。《闽东日报》原总编辑王绍据坦言:“赤溪村的变化跟农信社息息相关、丝毫分不开,30多年来,农信社坚持以真金白银的投入,支持赤溪村发展白茶、光鱼养殖等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是与农民兄弟关系最紧密的金融机构,被农民亲切地称为‘自己的银行’。”

“垄上行”金融服务队进田间地头

 

“垄上行”金融服务队进田间地头

  下党乡和赤溪村脱贫致富的鲜活案例仅仅只是福建农信众多精准扶贫实践的星星点点。福建农信通过大力实施金融扶贫“1550”工程(即创建1个金融扶贫示范区、5个金融扶贫示范点、50个金融扶贫示范区),推行特惠金融扶贫政策,深入开展农户建档、投放扶贫贷款,帮助村民实现“造血”扶贫,为贫困山乡架起了通往幸福之路的座座“金”桥,让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照进现实、绽放光彩。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近18年,为福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扶贫开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福建农信更有条件、更有感情、更有责任,把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学得更深、悟得更透、贯彻得更彻底。福建农信决心继续高举脱贫攻坚先行旗,争当金融扶贫主力军,为福建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调研采访组

  调研采访组成员:卢必成、郭丁源、栾相科、刘丹阳、张自芳、李杨、宋时飞等。

  本篇执笔:郭丁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发展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上一篇:【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特别报道】培育产业扶贫增长点 创新文旅发展新业态

下一篇:因爱而美心怀家国(讲述·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