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11月9日6时讯(特派乌镇记者 佘振芳 李华侨)盛会即将闭幕,喧嚣将归平静。白墙黛瓦的乌镇在接受了一波全球超级大脑的洗礼与风暴后,又回到柴米油盐的恬淡日子。三天来,华龙网记者漫步在这个千年水乡,时刻都有种感受——互联网的因子早已融入小镇的肌理与血液,谱写着一曲创新与传统的奏鸣曲。
No.1
80岁老太太玩抖音成“网红”
乌镇“网红奶奶”胡晖正在做直播。首席记者 佘振芳 摄
8日上午,记者几经打探,来到乌镇常春街10号,这是一栋颇有年代感的老式楼房,也是乌镇“网红奶奶”胡晖的家。
房间里的装修稍显陈旧,家具都有些年纪了,但客厅的正中间,是一台和房间风格迥异的直播支架。
记者注意到,胡晖的手机壳上面是她自己的照片。“这是我在淘宝定做的,好看吧?才十几块钱,又便宜又好。”胡晖开心地说。
“亲爱的网友你们好,我是你们的胡奶奶,我又来了,现在有好几个记者在采访我,这几天已经有来自全国的十几家媒体采访过我了!”胡晖熟练地开始和网友打招呼、互动聊天。
手机前的胡晖一头齐耳的银发微微卷曲,黑色长开衫搭配粉红丝巾,打扮得体优雅,精神奕奕。若没人说,记者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这位时髦的老太太已经80岁高龄。
80岁的胡晖聊天网购抖音样样都会,深受网友喜爱。首席记者 佘振芳 摄
胡晖年轻时就爱好文艺,学过三年越剧,退休后组建了广场舞团,最初只有十几人,后来不断有新人加入,现在有30人左右。如今,一边当舞蹈教练、一边当网络主播是胡奶奶的生活常态。
“说起接触互联网,其实很偶然。”胡晖告诉记者,2005年儿子出了车祸,听说网上可以找到药,她就去找人学电脑。
自从邂逅了互联网,胡晖就逐渐喜欢上了各种新鲜的网络事物:聊天、购物、直播……一样也没落下。
如今,胡晖的手机上装满了支付宝、微信、淘宝、京东、拼多多、今日头条等APP。两个月前,她又跟着年轻人玩起了抖音。
“我一周做一次直播,主要是分享和姐妹们的舞蹈,还有自己穿衣服的搭配以及养生心得。”胡晖自豪地说,自己的孙女都以自己为骄傲。
胡晖还说起一件有趣的事——有一次,她在菜场买肉,一个外地小伙见她年纪这么大竟会扫码付款,很是惊讶:“你们乌镇的老太太这么时髦?”胡奶奶听了,故意逗他:“小伙子,你抖音号多少啊?”小伙子一愣,半天没回过神。
如今,胡晖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了,“我今天就收了3个快递,双十一快到了嘛,给自己和老伴都买了几件衣服。”
在胡晖的带动下,舞蹈队的老人们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买菜、坐车全部都用手机支付。同时,她也经常做志愿者,在景区助人为乐,亲眼见证5G、智慧地图等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世界互联网大会进入了第五个年头,胡晖和她的姐妹们用互联网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跟着时代走,我们老年人也不可以落后,只要心态好,就可以永远年轻。”胡晖的想法也正是她抖音账号的个性签名——“年龄已八十,童心尚未泯。学习新科技,跟着新潮流。”
No.2
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大学生带领一群“90后”传播竹编文化
从热闹的乌镇景区出来,沿着镇南路,经过北庄桥,来到稍显偏僻的陈庄村,记者来到一幢小楼门口,这儿便是“竹芸工房”。
工房内,4个年轻人坐在桌前,专心致志地摆弄着手里的细篾条。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一个女孩惊喜地抬起头:“哎呀,我也是重庆的。”女孩叫何玉双,来自开州,大学专业是工艺美术,来这里已经半年了。
“竹芸工房”的创始人就是记者此次寻访的对象——33岁的钱利淮。
竹芸工房里的竹编区域分布图。熟悉记者 佘振芳 摄
见到钱利淮时,他正在接待来自加拿大和新西兰的4位外国客人。客人们东摸摸西瞧瞧,对工房内各色精美的竹编工艺品充满好奇,不时发出“WOW”的惊叹声。参观完毕后来到教室里,跟着钱利淮体验学习基本的竹编技艺。
钱利淮出生于陈庄村的一个竹编世家。在他的记忆中,爷爷那辈就开始做竹编了。
大学毕业后,钱利淮放弃了在杭州的工作,回到老家继承“祖业”,开设了“竹芸工房”,探索让年轻人喜欢上老手艺的方式。钱利淮想要改良老竹器,设计成符合现代审美的器具,“精品”竹编成为“竹芸工房”创业之初摸索的方向。
钱利淮在网上开了淘宝店,设计年轻人喜爱的竹编包、插花器等。淘宝店卖出的第一个“宝贝”,是一只标价600多元的竹编包,这让钱利淮找到了信心,看来要想让老手艺“活”下去,无论是工艺还是审美,都要改良。
外国客人在竹芸工房体验竹编。首席记者 佘振芳 摄
真正让竹芸工房和乌镇竹编一炮而红的,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
2014年,参加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马未都来到竹芸工房,花费近2万元购买了钱利淮制作的竹编锦盒和其他竹编工艺品。随行的人员听了竹编锦盒的价格都嫌贵,马未都却说:“我买了,他就能继续编下去。”
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影响力,精美的乌镇竹编走向世界舞台,钱利淮逐渐萌生了借助互联网传播竹编文化的想法。
2016年开始,钱利淮利用互联网对竹编这项手艺进行直播教学,有时一节课在线学员能够达到上千人。对于竹编这么小众的手艺来说,能有这么多粉丝在线“围观”,钱利淮很知足,因此也信心满怀。
今年6月3日,竹芸工房又多了一重身份——桐乡市乌镇竹编传承基地,乌镇竹编传承基地的揭牌,为竹编传承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现在,钱利淮已经不再做直播了,他将每种工艺品都开发出一套教程,时常去全国各地授课,同时还在探索将竹编的技术数据化,“这样能让这种古老的手艺更好地进行传承。”
现在的竹芸工房里,有从河南、安徽、重庆等地慕名而来的6名年轻人,几乎全是“90后”,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生,愿意跟着钱利淮一起,将这门手艺坚守并传承下去。
来自安徽的刁宽向记者展示竹编包。首席记者 佘振芳 摄
“我们都是从网上知道这个地方的,觉得这里特别好,对于我们这些一心想将传统手艺发扬光大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平台。”在此已经学习两年的安徽青年刁宽告诉记者。
钱利淮坚信,互联网可以成为人文传承和文化传播的载体,乌镇竹编也将会走上一条与科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赢之路。
接下来,钱利淮打算与旅行社合作,开发竹编深度旅游项目,自家老房子改建的民宿“竹芸小筑”也即将上线……
No.3
退休老人当起志愿者微信群主
在乌镇,连农贸市场的摊位都贴有扫码支付的二维码。首席记者 佘振芳 摄
沿着石板路,从一条小巷中穿过,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是西栅志愿者之家。
不大的屋子里,几排桌椅整整齐齐。墙上是成排的插座,还贴心地配备了各种款式的数据线。桌上还摆着两台租借充电宝的设备,24个充电宝早已被一借而空。
见记者进门,一位清瘦的老人迎上来,问:“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么?”
68岁的冯培祥是乌镇志愿者协会的会长。首席记者 佘振芳 摄
老人叫冯培祥,今年68岁,是西栅志愿者协会会长。
冯培祥和乌镇一起长大,当过厂长、车间主任、老师。退休后,他发现来乌镇的游客越来越多,经常有人找他问路,于是他渐渐萌发了成立志愿者队伍的念头。
2008年,乌镇景区志愿者协会在他的策划下诞生。渐渐的,越来越多的“老乌镇人”加入,20多人变成了200多人,“志愿者之家”有了“连锁店”,服务越来越完善,为游客提供手机充电、免费茶水、借雨伞、母婴室……
冯培祥还记得,2008年的时候,很多手机都没有自拍功能,经常有游客请他帮忙拍照,他却不会。后来,他积极向年轻人学习用手机。
到现在,冯培祥已经是志愿者微信群的群主了。“以前通知大家开会,要一个一个叫,很麻烦,现在好了,在群里说一声,大家都可以看到。”冯培祥感叹道。
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冯培祥感受特别深刻。就拿志愿者之家里最受游客欢迎的共享充电宝来说,以前游客玩到一半发现手机没电了,只有坐在这里充电。而有了共享充电宝,游客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凭芝麻信用分免费带走充电宝,一边玩一边充电,甚至可以在别的地方还。
“在我们乌镇,可以说80%的地方都可以扫码支付。”冯培祥引以为傲的,还有政府发放的智能卡片。在乌镇,60岁以上的老人只需带上自己的智能卡片,就能在乌镇享受到健康保健、日间照护、文化娱乐等多样的智慧服务。而带上一个智能手环,不管在哪里,一旦出现身体不适或有其他紧急情况,只要按下按钮,就能向服务中心发出警报,及时联系家人。
冯培祥告诉记者,自己还利用互联网平台经营管理着自己的民宿,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
“你瞧,就在这几天,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我发现街上又出现了很多我不认识的新东西,我得赶紧学会怎么用!”冯培祥指着不远处一台刷脸支付的无人货柜,半是抱怨半是骄傲地说。
记者手记: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乌镇的故事只是互联网浪潮下中国的一个缩影。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最新统计,截至 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超8亿。互联网已经而且正在改变这些人的生活,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梦想正不容置疑地照进现实,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建军92周年特别报道|我为祖国站岗,致敬共和国军人
下一篇:官宣!人社部发布5类休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