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报道

加快推进实施打响上海四大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特别报道

2018-08-25 07:10 点击:

上海将打造一批国内叫得响国际立得住的文化品牌 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三年行动计划将改变上海市民文化生活

加快推进实施打响上海四大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特别报道

 
上海芭蕾舞团赴欧洲巡演。

(上芭供图)

 
 

加快推进实施打响上海四大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特别报道

 
上海昆剧院《牡丹亭》演出照。

(本报资料照片)

 
 

加快推进实施打响上海四大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特别报道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观众络绎不绝。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彦记者 邢晓芳

凡称得上“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必然有叫得响的文化品牌,纽约、伦敦、巴黎概莫能外。追求文化品质的卓越,上海也必须打造一批可感知识别、有内涵价值,在国内叫得响、在国际立得住的知名文化品牌。

与之呼应的是,在制定《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前,有专家在调研时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上海文化兴市、文化强市战略,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是新时代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城市文脉、弘扬城市精神,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

纵览《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进程中,“上海文化”将从五个方面聚焦重点,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

“上海原创”的精品力作

在上海,一度有“做文化源头还是做文化码头”之辩。《三年行动计划》摆明立场:做源头,也做码头。

文化源头需要“上海原创”的文化精品。尤其是要紧扣重大题材、聚焦重大工程,瞄准重大节点。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未来几年将陆续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在“五年百部精品创作工程”“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有力推进中,上海围绕今后四年的重要节点,已经策划了七大类33部作品,包括电视剧《大江大河》《大浦东》、电影《一个政党的诞生》、纪录片《大上海》等。与此同时,实施好重大现实题材舞台剧“一团一精品”工程,也被写入了《三年行动计划》。

“上海主场”的文化平台

为一场戏赴一座城,这是伦敦西区或者纽约百老汇时常发生的故事。“上海文化”能否吸引人打着“飞的”来赴约,这取决于文化码头的集聚力、辐射力、竞争力。

有专家为如今上海的重大节庆会展和赛事活动做过盘点,能称“亚洲一流”的不少,但具有全球标杆性和国际风向标作用的仍缺。《三年行动计划》把“品牌节展提质”列在12项专项行动内,目的就是着力提升“上海主场”的文化平台能级。

当“上海主场”概念被视为三年内的重头戏,一份野心显现出来:上海要打造一批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影响全世界的国际知名文化活动品牌,吸引全球的优秀文化作品在上海首发、首演、首映、首展,让国际文化产品和文化人才在上海一炮打响、一举成名。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综合影响力要进入国际A类电影节前三位;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要打造成亚太地区最专业的演艺交易平台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节之一;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要打造成世界第一大游戏展……

上海文创的领军地位

去年12月,上海发布了“文创50条”,定下八大重点领域: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国际创意设计高地、网络文化创作传播高地、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构建出版产业新格局,完善文化装备产业链布局。

如今,《三年行动计划》 作为“上海文化”品牌的三年纲领性文件,将全面落实“文创50条”也收录其中。在专家看来,文创产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综合文化实力的重要支撑和标志。聚焦新型产业,这对于营造创新创造的氛围,提升上海文化的原创力、影响力,都可能产生莫大的助益。

值得注意的是,《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上海文创产业三年后的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13%以上。为了实现上海文创的产业领军地位,上海已将目标定到了三年之外:未来五年占比15%左右,2030年这个数字为18%。

城市精气神的独特魅力

城市精神与文化地标,这本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但在“上海城市精神弘扬”专项行动里,两者被相提并论。如此安排,意味深长。

树立“好家风好家训”品牌,推进“上海市民修身行动”,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文化……一大波凸显城市精神的品牌行动即将介入生活,成为习惯。可以畅想的是,未来,当人们提及上海标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将会如那些精心建造的文化地标一样,深入人心。

而这些新地标会建成什么样? 看看这段令人心动的表述———上海将以“10年领先、30年不落伍、50年成经典”为目标,建设好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纪念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等新型文化地标。要以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陆家嘴金融建筑群和环人民广场文化建筑群、后世博建筑群等为重点,描绘出让世人过目不忘的上海城市天际线。

集聚名家的人才高峰

最后,但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人才。此前的经验反复验证:上海对文化人才的持续集聚,已转化成了文化影响力。上海京剧院引进尚长荣之后,诞生了《曹操与杨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引进陈薪伊后,有了《商鞅》;谭盾在上海住下后,有了他与张军合作的园林版《牡丹亭》……这些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慢慢集聚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人才高峰渐渐彰显。

《三年行动计划》如此描绘上海的人才图景———国际国内一流文化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吸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高端人才,着力实现人才配置最优化、人才价值最大化、国际人才本土化、本土人才国际化,并通过细致周到的服务让高端文化人才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有了越来越多文化名家大家扎根上海,形成群星璀璨、交相辉映的局面,上海的文化底蕴会越加厚实,“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会越加闪亮。

上一篇:成都传媒集团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组今日赴京

下一篇:陕西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融媒体特别报道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