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龙 影响世界的“土博士”,享受的待遇会不如没有成果的“海归”? 据报道,一个“土博士”,做出了影响世界的成果,得到的特别待遇是“破格提拔研究员”; 而一个作为人才引进“海归”博士,也许什么都还没做,就已经当上了“研究员”。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呼吁:引进人才当然重要,但千万别忘了扎根本土的人才。 “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在成果面前同样重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管理者都应该具有这样的常识和理性,而之所以出现过度倾斜的现象,一方面可能是某些政策的导向跑偏,一方面也不乏一些管理者“政绩冲动”的因素。 假设一下,如果一位校长(院长、所长)是务实型的,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而不是盲目地高薪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那么,他可能要面对上层或同行的压力:人才强校,落实不力,更有各类考核的扣分、学术排名的退位; 申报科研项目,会缺少必要数据支撑;而招生宣传,“师资队伍”一栏也可能缺少引人瞩目的文字背景……大凡“识时务”者,能不顺应大势,加大引进力度吗?不仅要引进,还要不惜代价引进有各种头衔的学者,装点门面。 “引进”可能需要魄力,而“培养”“使用”更多需要定力。“请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非自今日始,“土”与“洋”的差别待遇,固然令人哭笑不得,而事实上,最后常常结出的是“两败俱伤”的恶果。高校的朋友说,靠花钱引进人才,短时间内,高校的排名上去了,而学校的很多文化和传统却受到“暗伤”,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待遇差距巨大,必然影响到一些人的积极性、归属感。引进的人才呢,一落地就可能被推上本土人才的对立面,处境尴尬,如果再缺乏文化认同,或者必要的科研条件,同样也没有归属感。引进的一些人才若发现有更好的去处,拔腿就跑。 有的“海归”为了一套房和一笔钱可以不停地“跳”,当然也不排除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以待遇为诱饵四处“挖”。业内人士称,现在的人才引进已经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乱象丛生,许多高校在“挖”和“被挖”上,既受惠又受累、受困——今天你挖其他学校的人才,明天你也会遭遇别人挖人才。网传某地有一个“跳槽专业户”,几年之间,一连四跳,从A校跳到同城的B校、C校,再到异地的D校,现在又到了E校。这个“四连跳”的笑话,又何止是个笑话?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良好的生态当是,一方面引进名校的“海归”,一方面培养国内的人才,两者不偏废。如果对海外人才有所倾斜的话,应当在考核制度设计上考虑海归回国后的适应期,不必年年考核,可以三年聘期考核一次,给他们适应国内环境的充足空间,也是尊重科研规律的需要。而在考核期过后,晋升、晋级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以成果说话,无问西东。 抑制“跳槽专业户”的利益冲动,并不复杂,只要给房子的产权确认设定服务期。而扭转当下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海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上的不当倾斜,可能先要正视两大顽症,一是教育、科研机构的行政化,二是部分官员的扭曲政绩观。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是原点、根本和核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有的校长(院长、所长)希望在自己任期内有显性的指标“看”出来,而人才培养,似乎是在为后任、后后任、后后后任创造政绩,在信奉“功成务必在我”的人眼里,又何苦而为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校长、院长或所长一般都是有任期的,5年,10年。全面权衡之下,关键少数会更倾向选择“树木”,“绿树成荫”很快就能实现。而现在,好多人甚至连种树也嫌慢了,干脆移栽现成的大树。某些地方盲目引进有“帽子”、有头衔的人才,和买大树移大树有多少区别? 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说,“功成不必在我”,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我们不妨多问一问自己,在功名利禄的诱导下,在游戏规则的蛊惑下,还乐意做潜绩吗?还甘愿为人做嫁衣吗?现行的制度设计,恐怕对此也要有一些升级的“制度导航”。
上一篇:以实实在在业绩答好新时代考题
下一篇:新部长老部长同场作答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