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报道

有制度安排,“减负”才不会落入空谈 04

2018-03-16 00:51 点击:

  胡卫

  自去年 《牛蛙之殇》红遍网络之后,“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以及“上海爸爸陪娃写作业气到崩溃”等有关作业负担话题,备受舆论瞩目。据一份网络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91.2%的家长有过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其中每天陪写的家长高达78%。
  中国基础教育负担过重,几成难以治愈的全民痛点,以至于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列为“民生短板”,“减负”也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那便是偏离素质教育基本目标,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深入剖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其原因无非有三。一是学校应试导向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学业负担与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息息相关,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中小学主要教学目标依然指向最后考试,一切为了升学,高分即是“英雄”,而无法用分数测量的内容则不断边缘化,育人变成了“育分”。
  二是各种落后的社会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学生家长。“学而优则仕”和“重学轻术”等思想根深蒂固,几乎每个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导致“人人都想进名校”。而要达成上好学校的目标,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只能通过“苦读”“苦练”,才能力争“高分”。于是学生被迫参加各种补习班、强化班,课业负担大大加重。
  三是各式各样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加剧了学生课业负担。受功利驱动,各种校外培训机构针对在校学生的学科及学科延伸类培训,可谓乱象丛生、无孔不入。这不仅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推升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感。
  以上诸因素交互作用,让各地纷纷出台的“提早放学”“缩短家庭作业时间”等减负新政形同虚设。要破解学生课业负担“久减不降”甚至越减越重的困局,必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勇气和精神,坚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首先当然是深化教学改革。一方面,要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完善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性重复操练;另一方面,更要改革中小学校学业评价方式,用一套更合理、更科学的“新指标体系”,鼓励学生自由表现和创造性发展。
  同时,教育治理模式也要相应改变,对校外培训市场乱象亟需重拳整治,坚决取缔一批违法违规办学的培训机构,斩断课外培训与各类学校之间的“利益链”。各类青少年宫等公共教育资源,则要改变现状、用好用活,使之与学校教育资源互动互补。“减负”更要有监测体系,并辅以问责督查机制,如此才能常抓不懈。
  此外,社会各方尤其是家长的观念转变,也至关重要。家长布置作业、聘请家教、送孩子去校外培训机构参加各种补习,均是对学校减负政策的“对冲”反应。实践表明,家长认识到位,树立正确理念,中国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改变。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过程。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在这个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科技创新一日千里的新时代,人们早已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被颠覆,很多传统职业都将消失。作为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等任何一方,再不警醒,就可能被时代所抛弃。这一代学生,应该是疯狂“刷题”的最后一代人。如何尽快摒弃流水线式“刷题”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刻不容缓。我们也就特别期待,关于“减负”应当有更加全面、综合、系统的制度安排。
  (作者是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上一篇:充分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02

下一篇:【两会特别报道】再启历史新局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