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三峡工程 ??文/郭涛 ? ? ? ? ??近现代中国水利值得讨论研究的问题不少,总绕不开修建两座低坝。当时葛洲坝计划装机为30余万千瓦,大约是现在装机的1/10;黄陵庙装机50万千瓦,约为现在三峡装机的1/35,单机出力1万千瓦。水头12.8米,并建有通航船闸。两座枢纽总装机80万千瓦,总投资1.665亿元,建成后既能利用三峡水力资源,也能从根本上改善三峡航道。鉴于当时的国力和技术水平,此项计划比较粗略,开发利用的三峡水力资源有限。但是,这是对长江三峡水力资源的首次查勘,也是把孙中山构想的三峡梦变为现实的第一张规划草图。而且,这次勘测和研究主要是依靠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的力量。这次的勘测成果也为后来三峡工程的规划勘测和设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初步参考资料。在这次考察的推动下,向三峡进军的呼声逐渐高涨起来。但是,当时蒋介石把主要精力放在“围剿”红军根据地上,甚至把长江水当作对付革命力量的武器。1932年,当水力发电勘测队的工程师们昼夜奋战、谋划开发长江三峡水力大计时,蒋介石军队却在湖北监利等地用滔滔长江水对付苏区。1933年,这份从实地勘测得来的报告送到主管部门后,长官们弄出了一个“5116 号指令”的文件:“所呈计划尚属详明,应予存案备查。”从此,这份凝聚勘测队员巨大心血的三峡工程设计方案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1933年4月,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提出了《长江上游水力发电计划》;1936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又对三峡问题进行研究,着重研究开发水力资源和改良三峡航道问题。但遭到当时的顾问、奥地利籍工程师布朗德质疑,认为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凋零,三峡工程是项巨大工程,殊难举办”。三峡开发的事情从此便搁置下来。1944年,抗战胜利曙光已出现。但经过连年战争,国家损失巨大。国民政府想加强生产弥补战争消耗,成立了战时生产局,聘请美国著名经济专家潘绥任顾问,想得到更多美援。潘绥来到中国,提出《利用美国货款筹建中国水力发电厂与清偿货款方法》的报告,建议由美国政府货款9亿美元并提供设备给中国政府,在三峡建一座装机容量为1050万千瓦的水电厂和年产500万吨的化肥厂。用廉价水电生产化肥向美国出口,以偿还美国货款,这就是名噪一时的“潘绥方案”。这一计划既满足了国民政府争取美援、发展生产的愿望,又满足了美国政府解决化肥紧缺的需求,同时还达到了出口设备的目的。计划一抛出,立刻得到中美朝野的高度重视。当时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副主任钱昌照大力推荐《潘绥方案》。1000多万千瓦的电力和9亿美元的货款对经济凋蔽渴求美元的国民政府有极大的吸引力。而美国政府也对此方案很感兴趣,很快就纳入规划,并计划马上派专家来进一步考察,制定更为详实的方案。但潘绥缺少三峡实地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对中国国情也缺乏了解,在水电、化工方面又是外行,所以有明显的局限性。没有选定坝址,更没有对坝址的科学论证和建坝方案的全面论证。后来因为多种原因,《潘绥方案》并未付诸实施。但是,潘绥毕竟是著名经济学家,他的总体估算有相当的科学性,并且他提出了可行的资源开发与资本投入的交换模式,所以,这一方案为此后三峡工程的规划设计和中美合作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历史依据,并直接促成了萨凡奇来华考察和中美在建设三峡工程方面的设计合作。《潘绥方案》出来后,国民政府着手研究充分利用三峡水力资源、建设高坝方案的可行性。1944年5月,翁文灏、钱昌照邀请美国著名坝工专家、美国国家垦务局总设计师萨凡奇来华咨询三峡水力资源开发问题。从此,实现三峡梦进入具体规划设计的起步阶段。
回顾自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到三峡水利工程建成竣工这段历史,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三峡梦的本质是振兴中华的强国富民梦。孙中山先生一百年前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伟大构想,就是为了使中国“变贫为富”,而且铿锵有力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可以”实现,激发了几代中国人的苦苦追求、不懈奋斗。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工地上标语口号并不多,但有一个始终矗立在工地上的巨幅标语就是“为我中华,志建三峡”。这句话刻在每个三峡建设者的心中,孙中山先生的预言变成现实。第二,孙中山先生对科技的进步很重视、很关注,对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有深刻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使他能够用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构想来承载他把中国“变贫为富”的梦想。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如此重视科技的力量,让人深受教益,其博大精深的智慧和高瞻远瞩的运筹帷幄,令人折服。第三,三峡工程的功能定位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作为一项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人们对它的综合价值和丰富内涵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社会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三峡梦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航运、发电功能都曾成为首要开发目标,最后防洪成为首要目标。这是应对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认识不断深化,充分权衡利弊得失的结果。防洪功能是建设三峡工程的必要条件,无可替代;发电和航运也因其巨大社会经济效益,是建设三峡工程的充分条件。社会越发展就会越强调综合效益,强调整体效益最大化。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社会需求进步、人类认识进步的必然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峡水利枢纽的功能和作用必然还会在实践中拓展和提升。第四,三峡工程建设促进了中外水利科学技术交流,带动了中国近现代水利科学技术进步。一百年来,三峡工程勘测、规划、设计、建造的过程,就是近现代中外水利科学技术不断交流、合作的过程,也是中国近现代水利科学技术人才队伍不断成长的过程。它伴随着中华民族一百年来不断奋进的历史脚步。美国和前苏联是世界上两个水资源开发利用很充分、水利水电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大国。美国的大坝专家萨凡奇和前苏联的水利专家巴塞克也夫等,都是当时各自国家乃至世界的顶尖级专家。因此,中国专家与美国、前苏联专家合作交往的过程,就是中国吸取世界水利科技精华的过程,特别是吸取其思想、理论、经验精华的过程。三峡电站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引进、吸收、消化了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瑞士ABB、加拿大GE 等世界上主要制造厂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最后中国成为大型水力发电设备制造能力最强的国家。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中国还引进了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先进的各类大型工程机械设备和管理经验。三峡工地施工现场各类现代施工设备之齐备,阵容之强大,令前来参观的西方国家的同行专家叹为观止。可以说,三峡水利工程的成功开发建设,凝聚了中外水利水电科技成果,不仅是中国,也是当代世界水利水电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长期的勘测、规划、设计、论证,中外专家多层次、多学科的几度合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的审查机制和决策程序,以及建设过程中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这一切保证了三峡工程是一个理性的工程、科学的工程。第五,三峡水利工程建设促进了对水利工程与环境关系的新认识,提升了对人类与水资源关系认识的新境界。对水力资源不但要开发利用,而且要重视保护。这已成为中国水利界、科技界的共识。水利工程的防洪功能可以保护一定区域生态环境免遭洪水灾害的毁灭性破坏,发电功能可以提供可重复再生的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和对大气的污染。但它也可能对水生生物有影响,对水质有影响,对周边人居环境有影响,对地下文物有影响。过去对负面影响也有应对措施,并要求尽可能降低负面影响。应对措施还需加强,效果有待观望,实践过程中可能还有不尽人意之处。三峡工程设计论证过程中,大家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质疑和批评建议,有力促进了这方面工作的改进和加强,并从根本上提升了对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的全面认识和对负面影响的高度重视。过去对水资源讲开发利用多,讲加强保护少,这是较长期以来存在的认识局限和工作缺陷。通过三峡工程建设,从保护库区水质到保护水源水质的一系列措施,已使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制度、工程措施都得到全面提升和具体落实。第六,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既是全体三峡建设者辛勤奋斗的结晶,更是全国人民特别是库区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我们当然不能忘记一百年来几代水利工作者和其他科技工作者为三峡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我们还要感谢所有提出过批评、建议甚至反对意见的人士,是他们的积极参与和监督保证了决策和各项工作的更完善、更科学,有利于避免重大失误和工作疏漏。第七,三峡工程的成功兴建再次证明,国家强盛需要建设大型水利工程;而大型水利工程的成功兴建也只有在国家迈向强盛的时期才能实现。这是被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的一条规律。第八,“三峡梦”作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一项具体工程已经完成,但作为振兴中华的强国梦、富国梦,还将继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进行题为《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高速铁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成功,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进行题为《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重要讲话时提到:“……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国防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已为振兴中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峡梦的精彩还将在神州大地上续写。圆梦路上,任重而道远。
(部分资料图片引自《非常三峡:人与水的跨世纪握手》一书。)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下一篇:巴西,今夏无法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