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加盟

苏州打通人才国际化关键通道 国籍无障碍

2020-05-24 13:48 点击: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3日发布消息称,目前该市已有121位持有各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通过比照认定获取职称。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人才国际化的一张重要“通行证”。但由于人才评价体系不对称,海外人才在相应国家或地区获得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到了中国往往就会“失灵”,难以满足求职、升职、业务开展资质认证等诉求。针对这一问题,苏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国际职业资格与职称资格比照认定”工作,持有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只要申请认定,就能拿到对应的国内职称,并享受相应待遇。

  “老外”也能拿职称

  来自日本的蒲谷徹是苏州一家日资房产企业的总经理。依照中国行业规则,房地产企业开发资质等级,由公司拥有各类国内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人员数量决定,但像蒲谷徹这样的外籍管理人员很难拿到中国职称,业务开展受到诸多限制。今年4月,得知苏州可以直接给海外“持证”人才比照认定职称后,蒲谷徹凭借“日本一级建筑士”职业资格,顺利被认定中国工程师职称。

  “真没想到!公司已有5位像我这样的外籍员工拿到中国职称,企业因此升为二级开发资质,项目开发规模和土地招投标资质都得到提升,这大大增强了我们在中国投资的信心!”蒲谷徹激动地说。

  目前,在苏州工作的外籍人才超过1.3万人,占到全省外籍人才总数的一半,其中产业人才达到85%。苏州人社部门从2017年起联合高校、协会、企业等发起调研,结合自身产业发展需求,先后发布三批参照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资格的目录,目前已搜集197项专业性强、社会通用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覆盖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包括建筑、机械等多个领域。

  “申报人员不受国籍、户籍等条件限制,只要取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且在苏州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符合学历等基本申报条件的,都可以直接认定对应的职称且全国通用。”苏州市人社局职称评价中心副主任周新翠说。

  职称“含金量”交由市场研判

  苏州市人社局专技处处长冯鹰坦言,国外职业资格五花八门,如何摸清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成为推进认证工作的“头号难题”。对此,苏州突出市场化导向,引入专业协会、机构人才参与职称研判。

  太仓是著名的德企之乡,现已集聚300多家德资企业。依托太仓工程师协会、太仓欧商投资企业协会等专业平台载体,苏州试点开展德系职业资格比照认定工作,将铸造机械师、建造机械师等73项德系职业资格,纳入比照认定职称资格目录。

  “通过推进中德人才培训、证书挂钩互认等全方位合作,目前已有50多名德系职业资格证书持有者比照认定职称证书。”太仓工程师协会副会长张斌介绍,在此基础上,今年7月,太仓还专门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德资企业职称联合评审委员会,聘请4位德籍专家,直接加盟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在苏州工业园区,不少生物医药企业的创始人,在国外本身就是具备一定职业资格的专家,对国际证书的分量,有着更为专业的判断。园区工委组织部人才处工作人员吴天宏介绍,10月底,园区正式启动推进生物医药领域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企业联合开展职称评审等改革。通过对企业的摸底调研,目前已搜集整理17个生物医药领域国际职业资格,大大增强了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对职称评定的自主权。

  培育本土人才国际竞争力

  目前,苏州拥有各类外资地区总部和功能性企业3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53家在苏州投资400多个项目,外向型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如何参照国际职业资格评审标准,在本土培育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和“大国工匠”?昆山率先进行了探索实践。

  来自芬兰的全球电梯龙头企业——通力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为鼓励更多员工提升技能,申请开展企业职称自主评审,首批就有1100多名职工申报获得职称。“拿到职称,不仅薪资增加了,在职务晋升上我们也有了与外籍人才同台竞争的机会!”去年拿到工程师职称的通力电梯员工宋斌说。

  由单一的“专家评”,走向“专家评+机构评+企业评”,苏州职称评审渠道日益多元化,也为一大批本土人才适应国际职业环境创造机遇。国内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专家、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闫淑敏认为,在中国对外开放持续加快的背景下,苏州率先探索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打通了人才国际化关键通道,对提升外资利用规模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 盛峥 通讯员 徐瑞雅

上一篇:中端酒店“洼地”效应逻辑:靠智能化、人才、加盟商延长蓝海期

下一篇:校招人才储备战为何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