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CHO孟祥胜
苏宁揽才计划的大背景是什么?为何意在“事业经理人”而非“职业经理人”?这一字之差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在光环之下的苏宁人,辛苦却不叫苦、愿意吃苦的秘密是什么?近日,扬子晚报记者专访苏宁CHO孟祥胜,探寻25年来苏宁在变与不变发展之路上,传承到骨子里的核心文化基因。 扬子晚报记者 马燕
苏宁&孟祥胜
精彩观点集萃
创业:中国传统的“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观点应该改一下了,我不否定个人创业,但是否可以树立两种并行的创业观?新型的创业,是把自己的事业嫁接到一个优秀、成熟的企业平台上去。
事业经理人:我们反对打工心态,反对职业经理人。我们希望员工和企业价值观一致,共同成长,共创价值,共享回报。
锤炼:苏宁培养干部,不是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不是和风细雨培养出来的,就是锤炼,历经千锤百炼,方成大器人才。
领先:无论做什么,一定要做到行业的领先。这是苏宁骨子里就传承下来的。
平台:苏宁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庞大的事业给个人带来的是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苏宁事业没有天花板。
“牛苏宁”25岁正青春
加速奔跑招“牛人”
问:11年前,苏宁电器成为中小板上中国家电连锁企业首发上市第一股,不到10年股价翻了10倍。11年后,苏宁市值从上市之初的30多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500多亿。对于这一“大牛股”,您可否简要描述下苏宁的现状?如果以人生阶段做比喻,苏宁正处于哪个阶段?
答:今年苏宁刚好25周岁,用人生阶段比喻可谓“正青春”。从企业角度而言,25岁也同样很年轻,因为苏宁一直认为:企业经营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用数字而言,2009年苏宁开始进行面向互联网的全面营销变革,并初步确立O2O模式;2013年,确立了“一体两翼”的O2O战略,完成各个业务板块的布局;2014年,确定“一体两翼三云四端”的O2O战略。这一年,苏宁互联网转型成功、O2O模式发展进入直道加速。进入2015年,用媒体的话来说,则是“牛股”苏宁加速奔跑的一年,也是迫切需要“牛人”加盟的一年。
从“高速列车”变“联合舰队”
苏宁现在“坑比萝卜多”
问:苏宁为何此时推出大规模人才储纳计划?
答:苏宁现在开创的事业,格局非常之大。客观地讲,苏宁现在面临较大的“人才缺口”。南京人喜欢讲“大萝卜”,苏宁现在处于高速发展期,通俗而言,就是“坑比萝卜多”。如果从平台、事业发展的角度,我认为苏宁肯定是南京最大、最好、最领先的事业平台。
问:“坑比萝卜多”多到了什么程度?能否用数字来举例说明?
答:这之前三年,经理级以上也就是中高层人才,苏宁一共招了1600人左右,占到这个群体的40%。
问:未来1年或3年的计划是多少人?
答:很难给你一个准确的数字,因为我们的业务在快速地发展,需求是以月、以季度在更新。随着互联网转型,我们人才的结构、知识面、行业的经验,必须做全面的调整。
问:在人们旧有的印象中,苏宁是家老牌电器企业。但现阶段站在“互联网+”风口上的苏宁,无疑是脱胎换骨的。请问这次苏宁要招的人才主要是哪些领域,还是电器吗?
答:这次不只是电器。主要包括六大重点领域:超市、百货、购物中心、金融、IT、物流。具体岗位包括超市/百货/母婴/电器营销总监、市场总监、电商运营总监、物流总经理等。更多的岗位可以登陆公司网站查看。
问:可以想象,苏宁在转型过程中的调整是巨大甚至颠覆的。您能否介绍一下,苏宁转型在组织、管理、人才上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答:我们内部将这种转变称为“高速列车”到“联合舰队”的改变。原来苏宁做连锁讲究标准化、克隆、复制、规模,组织需要高度标准化、系统化,人员需要服从、投入、执行。
打个比方,过去苏宁的运营模式就像一列火车,一个车头,几十节车厢,车厢全都是一样的,动力就是火车车头,大家都跟着一起跑就行了。
现在互联网零售,意味着每个单元都是独立军舰,有自己的发动机和特殊的功能定位,但同时又要整合在一起。每一个都是一条船。
过去是“公司部门化”,每个公司都像一个部门;现在是“部门公司化”,每个部门都像个公司。过去连锁模式下,人才强调服从命令听指挥;现在人才都要成为全面经营管理者,会自己分析市场、找对手、定目标、定策略和计划,还要自己组织推动。
这一转变是巨大的,就像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模式,对人才的思想观念提出极大的挑战。
问:能适应这种需要的人才,在南京能提供吗?
答:客观说我们遇到过瓶颈,南京的企业发展水平和人才积淀毕竟与北京、上海存在差异,很多领域专业的人才在南京很难找到,但是南京也有北京、上海无法比拟的优点。苏宁是从南京本土创业、发展起来的,苏宁的文化和南京地域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契合,同时苏宁又是一个高度重视文化融合的企业,所以我们愿意从南京及周边引进一批人才,到苏宁的平台上来发展成长,最后也能创造事业的辉煌。
我们在南京引进的目标对象,年龄在28-35岁左右,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专业积累,同时又希望能够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欠缺的是一个事业发展的平台,而苏宁恰恰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巨大的事业发展空间。
25年来骨子里最大的传承:
苏宁要么不做,要做就做领先
问:在您眼中,一名优秀的苏宁人,最需要具备的苏宁“基因”是什么?
答:苏宁这25年来,有一点在骨子里是始终如一没变的,那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希望招到的人才,能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保持认同、志同道合。
苏宁强调要么不做,要做就做领先。从过去做电器、传统家电,再到3C,再到很多新领域,一旦做,就要做到领先,苏宁不可能做一个二流的企业。也许做到前三甲、第一梯队;也许做到前两位;也许有的行业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没做到这一步,公司的使命和愿景就没实现,企业和员工就必须继续努力。
问:外界对苏宁人的印象是薪酬比较高,但也比较辛苦,管理严、压力大。对此您如何理解?
答:一流的企业,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配套,也是做不了第一的。我们希望来苏宁的人才有雄心壮志、有事业心、有野心。苏宁工作辛苦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现在离很多目标还没完全实现。你能说我们比别人更聪明吗?我觉得不是,但我们至少比别人更勤奋、更坚持坚守吧。如果抱着打工心态,会抱怨加班辛苦;但是如果一个有着创业心态、追求事业发展的人,是不会觉得辛苦、压力大的。
管理严,按道理说,人员流动率应很高,但我们的实际数据不是。因为我们所有的要求一定是基于企业的需要—在对工作、对人的素质、思想观念要求很高、很严;但真正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又比较宽容。
如果对员工不提要求,没有引导和锤炼,这个人是不可能成长的。苏宁培养人才就是通过锤炼,既不是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也不是和风细雨培养出来的。
苏宁迫切需要“事业经理人”
用平台、事业、情感与人才“结婚”
问:苏宁现在最迫切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的?
答:我们想要的是“事业经理人”而不是“职业经理人”。“事业经理人”是苏宁用人的基本定位,被写入了苏宁大学的校训。企业和员工不是雇主和雇员的关系,也不是老板和打工仔的关系。员工就是苏宁的主人,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是裹在一起的。
人才都希望进入一个行业领先的企业,这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我进去以后和企业一起努力,共同成就第一,那这个第一也是有人才的功劳的。第二是企业已经是第一了,我进去乐享其成。
苏宁一直希望的是第一种情况,即“进苏宁就是投资自己,分享公司成长的红利”,企业和员工一起努力创造一流事业。过去提苏宁人要做到“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现在苏宁人的五个新标准是“专业为本、激情敬业、融入团队、学习创新、创造价值。”
问:苏宁认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核心是什么?
答:苏宁提倡“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业绩、一流的人才,再加一流的待遇”。从培训体系、薪资福利、激励政策、工作环境……我们有信心说苏宁完全有竞争力,成为“人才来了就不想走”的公司。
薪资待遇方面,这三年来总部管理层累计近50%的提升,员工奖金大幅增加。2014年推出员工持股计划,按目前价格计算个人收益已达约4-5倍。
“微创新”鼓励员工大胆尝试,允许试错和容错。2014年8月出资1000万设立“互联网创新基金”。2015年起加大奖励,对“微创新”落地成果每季度奖励一辆特斯拉。
工作环境方面,举一个例子吧,总部基地共60万平方米,办公使用的只有17万平米,剩下40多万平米全是配套。当初在设计总部的时候,董事长的考虑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人在南京,没有任何依靠,公司就是他的家,一定要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衣食住行全都解决好。
问:苏宁招人用人曾打过比方,希望招百年偕老的,而不是只谈恋爱不结婚的?会不会吵架?
答:对。苏宁选人用人的标准有点像结婚谈恋爱,一开始就是奔着结婚、过日子、白头偕老去的。现在很多企业用人是高薪挖来,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一拍两散。这在苏宁是忌讳的。
苏宁对工作要求严,不妥协,但不断加强对员工的激励也是坚定不移的政策。激励只是留住人才的充分条件,与人才形成志同道合的理念才是“婚姻”成功的必要条件,苏宁最强调的还是事业和情感留人。
上一篇:60多名海外人才加盟龙华新区
下一篇:“谷歌大脑之父”吴恩达加盟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