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户时代,著名的剧作家近松門左衛門曾经写过以郑成功为主角的木偶戏(浄瑠璃),叫做“国性爷合战”,之后又被改编成戏剧(歌舞伎),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该戏剧讲述郑成功,在其父母郑芝龙夫妻和吴三桂的协助下,与毁灭明朝的鞑靼(清朝)作战,最终攻陷南京,并成功扶持崇祯帝的遗孤登上帝位的故事。
国性爷合战绘本 资料图
2016年4月以来,日本九州地区发生一连串地震,数十人遇难、上千人受灾。许多媒体报道以近年广受游客欢迎的吉祥物“熊本熊”的家乡来介绍九州,殊不知九州与中国的渊源由来更久、更深。
九州岛位于日本西南部,是日本第三大岛。由于靠近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这里曾是日本参与海洋贸易、与邻国进行政治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据点,长崎、福冈等城市都曾在这种交流中举足轻重。
遣唐使和华商为何在九州聚集?作为朝贡贸易的货物中转站,九州获得了怎样的发展?16、17世纪东海倭寇与走私盛行,九州何以成为据点?郑成功是“半个九州人”,他在日本人心目中形象如何?那些见证古代中日交流的遗迹是否在这次地震中遭到破坏?围绕这些问题,采访了日本九州大学东亚海域史研究专家中岛乐章先生。
中岛乐章先生博士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早期主要研究徽州文书与明清时期的宗族社会,著有《徽州商人と明清中国》(《徽州商人与明清中国》,山川出版社,2009年)等。近年来将研究重心转向东亚海域史,主要关注16~17世纪东亚海洋贸易,包括华人海商的贸易网络、九州地区的海洋贸易等。
九州:遣唐使与华商的集散地
澎湃新闻:我们知道九州岛的地理位置特殊,离中国大陆、朝鲜半岛都很近。它在古代日本的对外交流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中岛乐章:九州可以说是中国和朝鲜文化流入日本的窗口。尤其博多,也就是现在的福冈市,是当时日本与大陆交流的一个重要据点。8世纪的时候,在福冈平野的南部设立了“太宰府”。它掌管着日本与中国(唐)以及朝鲜(新罗)的外交与贸易。7~8世纪期间,遣隋使和遣唐使从博多港出发航行前往中国。遣唐使中既有日本的僧侣也有留学生,他们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佛教和学术,并将其传至日本。到了9~10世纪,新罗和唐的海商也开始来九州开展贸易。
宋元时期也有许多华人海商来到九州。与此同时,从日本前往中国的禅僧也在不断增加。这个时期中日交流的主要航线是:从博多出发,经由肥前(今长崎县和佐贺县)北部的平户、五岛列岛,跨越东海,到达宁波。然而,从12世纪左右开始,从福建出发,经由琉球或西南诸岛,前往萨摩(今鹿儿岛县西部)或者肥后(今熊本县)的航线也开始为海商们所利用。虽然明确记载这条路线的文献史料很少,但是因为在西南诸岛和萨摩地区出土了许多南宋时期的中国陶瓷器,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海商曾将这条航线作为博多至宁波航线的副线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日本与朝鲜之间的交流则主要走的是从博多出发,经由平户以及长崎县的对马岛的这条航线。
澎湃新闻:在九州的城市中,长崎与中国文化渊源颇深。能否介绍一下长崎的唐人贸易?
中岛乐章:1571年,肥前西部的大名大村氏在长崎开港,招来了葡萄牙人的商船。此后,每年都有大型葡萄牙商船从澳门出发前往长崎,出口中国的生丝和绸缎之类的商品,同时进口日本的白银。之后,很多华人海商也开始驱船前往长崎开展贸易。到了17世纪初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也开始在平户设立商馆,与华人海商一起合作,开展日本与明朝之间的中转贸易。
然而到了17世纪30年代,江户幕府开始实行“锁国政策”,将海外贸易限定于长崎这一个港口,同时禁止葡萄牙及西班牙等国的商船来航。另外,荷兰的商馆也从平户被移到了长崎的出岛。
日本与来到长崎的华人海商之间开展的贸易被称为“唐人贸易”。这些华人海商将中国生产的生丝和绸缎出口至日本,同时将日本生产的银以及制造铜钱所需的原料——铜等商品带回中国。尤其是在1684年清朝政府解除海禁之后,来长崎的华人海商开始急剧增加。不过,江户幕府为了防止日本的银和铜流至海外,在17世纪初期曾大幅度限制来长崎的华人商船的船只数量以及交易额度,并且还制定了将海带和海参之类的海产品代替银和铜输出海外的政策。到了17世纪末期,幕府设立了“唐人屋敷”作为来长崎开展贸易的华人海商的居留地。
通过江户时期的唐人贸易,福建、浙江、江南等地的华人海商来到长崎,将中国的知识、文化、艺术、信仰和生活习惯传至了日本。
澎湃新闻:九州最大的都市福冈,古称“博多”。作为日本—明朝之间朝贡贸易的重要据点,能否谈谈博多港口在当时的盛况?
中岛乐章:博多海外贸易最繁荣的时期当属12~13世纪。当时有许多南宋的华人海商来到博多开展贸易,甚至还形成了被称为“唐房”的华人居留地。12世纪末期,荣西禅师(1141~1215)在居留博多的宋朝商人援助下,建立了日本最早的禅宗寺院——圣福寺。13世纪,实力强大的宋朝商人谢国明又在这里建立了禅寺“承天寺”。直至今日,这两所寺院依然存在。
然而,13世纪末期,元朝军队攻打九州,博多的很多建筑也因战乱而被烧毁。元军撤退之后,虽然没有重新设立“唐房”,但华人海商仍然来到博多开展贸易。14世纪上半期,在朝鲜近海曾发现从宁波前往博多途中沉没的华人商船,船上有800万枚以上的铜钱以及数量庞大的陶瓷器。
15世纪以降,博多成了室町幕府与明朝开展朝贡贸易的据点港口。遣明船从博多港出发,经由平户和五岛列岛,前往宁波。当时日本的主要输出品是黄金、日本刀和扇子之类的工艺品。另外,九州火山地带出产的硫磺作为制造火药的原料也是当时重要的输出品之一。通过这样的贸易,许多中国文物流入了博多。直至今日,在博多依然不断有陶瓷器和铜钱被发掘。此外,博多商人还积极前往琉球(冲绳)和朝鲜开展贸易,推动连接东亚各地的贸易活动的发展。
然而,到16世纪中期,随着日明朝贡贸易的终止,华人海商的走私贸易开始不断扩张,海外贸易的据点逐渐移至平户、长崎、萨摩等地。之前也曾经提到过,到了17世纪初期,日本的海外贸易被限定于长崎一港,由此,博多作为海外贸易港的使命便宣告终结。
江户时期,大名黑田氏在博多的西面建立了福冈城,此后福冈作为城下町(以城郭为中心建立的都市)与作为商业都市的博多并存。到了明治时代,福冈与博多合并成为福冈市,一直延续到今天。
澎湃新闻:在今年4月九州地震中受到重创的熊本城,是日本三大名城之一。它的建造者——加藤清正除了是熊本城城主以外,也是17世纪东南亚海洋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能请您介绍一下吗?
中岛乐章:加藤清正从年少时期便开始侍奉丰臣秀吉,因为屡立战功而受封成为肥后(熊本县)的大名。除了拥有出色的军事能力,加藤清正在筑城和兴修土木方面也颇有建树。
16世纪末期,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文禄之役时,加藤清正曾担任先锋,一直率军攻打至鸭绿江。在朝鲜半岛南部,至今仍留存着他作为侵略据点而建造的要塞遗迹。
熊本城是加藤清正于17世纪初期建造而成。这次地震中毁损严重的天守阁(城堡的中心建筑)是1960年重新修建的,因为在明治初年,熊本的大小天守阁均在火灾中被烧毁。在这次的地震中,除了天守阁之外,加藤清正时代建造的建筑也遭受了很大损坏。不过,虽然熊本城的石墙中近代修筑的部分在地震中有多处发生塌陷,但当时加藤清正所建的石墙,因为建造时将巨大的石块深埋地下,没有受到太多损坏。
大多数被动员参加朝鲜侵略战争的大名都以在日本传教的耶稣会士为中介,从澳门进口硝石和铅等军需用品。但是身为虔诚的佛教徒,加藤清正与耶稣会处于对立的位置,所以要想从澳门进口军需品非常困难。因此,他专程派遣贸易船前往当时属于西班牙领的吕宋岛筹备军需。17世纪初期,加藤清正获得了江户幕府的许可,开始向越南等地派遣贸易船(朱印船)。同时,他也非常鼓励华人海商来肥后开展贸易。在肥后北部的贸易港口伊倉港,不仅有一个地名被命名为“唐人町”,还留有三处华人海商的墓。另外,在熊本市的中心同样有一个地名叫做“唐人町”,很可能是因为原来这里是华人的居留地。
走私商人、倭寇与移民
澎湃新闻:您在主编的《南蛮?红毛?唐人》一书中将16~17世纪的东亚海域描绘成一个融合多民族、多国家的“纷争与交易的时代”。中国海商与日本大名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中岛乐章:14世纪后期以降,明朝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严禁华人海商前往海外,并将海外贸易限定于朝贡贸易这一种形式。然而,到了16世纪中期,随着石见银山等银矿的开采,日本成为了世界屈指可数的产银国之一。因此,许多华人海商不惜违反明朝的海禁政策,偷偷前往九州开展走私贸易,用中国的商品交换日本的白银。
为了制止这种情况,明朝政府派兵捣毁了位于宁波近海双屿港的秘密交易据点,然而走私贸易却因此开始向东南沿岸扩散。其结果就是,日本人与华人结为一体,形成了一支海上武装集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倭寇。他们以九州作为据点,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开展走私贸易,并掠夺其他船只。倭寇首领之中最为著名的无疑当属王直。他联合肥前的大名松浦氏,以平户和五岛列岛等地作为据点,主导着东海的走私贸易。
16世纪60年代末期,明朝的海禁政策开始趋于缓和,但是依然严格禁止中国商船前往日本。但是为了获得日本的白银,前往九州开展走私贸易的华人海商不减反增。除了之前提到的肥后的加藤氏和肥前的松浦氏之外,萨摩的岛津氏,丰后(今大分县)的大友氏等实力雄厚的九州大名们,也竞相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华人海商来自己的领内开展贸易。另外,除了上述伊倉和熊本两地,九州各地的商埠和城下町至今还保留“唐人町”这样的地名。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那里曾是16世纪末期到17世纪前期来到九州的华人的居留地。
然而,随着江户幕府开始实行锁国政策,华人海商的来航被限定于长崎一港,九州大名们开展的海外贸易也一并被禁止。不过在来到九州各地的华人海商之中,有不少人就这样留在了日本。他们根据自己祖先的郡望,给自己取了“江夏”、“汾阳”、“河东”这样的姓氏。
澎湃新闻:那么这些留在日本的华人海商是否有与当地人通婚?例如郑成功的母亲,据说就是九州平户藩人。这种九州女子嫁给福建海商/海盗的情况普遍吗?日本人如何看待郑成功?
中岛乐章: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虽然出生于福建泉州,但从年轻时候起便在平户生活,之后与日本女子田川氏生育了郑成功。除了郑芝龙之外,也有关于其他来到日本的华人海商与日本女性结婚的史料记载。在长崎设有被称为“唐通事”的翻译官一职,专门负责担任华人海商的翻译工作。从世系上看,这些唐通事之中就有不少是江户时代初期来到长崎和萨摩的华人与当地日本女性所生育的后代。
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这一点,在日本也是广为人知的。尤其在江户时代,著名的剧作家近松門左衛門曾经写过以郑成功为主角的木偶戏(浄瑠璃),叫做“国性爷合战”,之后又被改编成戏剧(歌舞伎),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这里的“国性爷”其实是“国姓爷”,也就是指郑成功受到明朝皇室赐国姓“朱”一事。该戏剧讲述的是“国性爷”,也就是郑成功,在其父母郑芝龙夫妻和吴三桂的协助下,与毁灭明朝的鞑靼(清朝)作战,最终攻陷南京,并成功扶持崇祯帝的遗孤登上帝位的故事。虽然故事内容荒唐无稽,但是郑成功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由此可见一斑。
“贸易霸主”的谢幕与遗迹
澎湃新闻:1853年黑船来航以后,日本逐渐对外开放,江户附近的横滨等地转而成为主要贸易港口。这对九州地区是否造成了影响?
中岛乐章:黑船来航之后,1854年,下田和箱館(今函馆)被开放为通商港口,为日本的锁国政策画上了休止符。1859年开始,横滨、长崎、新潟、神户、江户、大阪各港依次向欧美诸国开放。九州长崎港内,除中国与荷兰外,欧美诸国的贸易商船也开始来航,贸易量逐渐增加,但是横滨的贸易量也在急剧上升,并超越长崎,逐渐夺取了日本海外贸易中心的地位。从开港后第6年——1865年全国贸易额的占有率看,横滨的占有量高达总数的91.0%,而长崎只占总额的7.2%。
不过从明治时代开始,九州北部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地带。福冈县与长崎县不断推进煤矿的开发。利用日清战争(甲午战争)的赔偿金作为建设费,现代化的八幡制铁所于1901年正式开业。
另外,长崎又渐渐重新发展成为日本与中国、朝鲜进行贸易的据点港口。尤其是在1923年,开通了长崎与上海之间的日华联络航线,两港之间航程仅需26个小时,该航线成了中日之间的基础航线。
在2015年,福冈县、长崎县、佐贺县、鹿儿岛县内明治时代所建立的煤矿、制铁所、造船所、工厂等,作为“明治日本的产业革命遗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过,由于申遗时未曾说明这些设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存在强迫朝鲜人和中国人劳动的事实,一度在国际上引发争议。最后,在日本政府承认这些事实的基础上,这些设施正式被登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澎湃新闻:九州地区留下了哪些与中日交流相关的历史遗迹?最近这次地震是否对它们造成了影响?
中岛乐章:九州地区与中日交流有关的历史遗迹主要集中在长崎市。
江户时期的长崎有“三江帮”(江南、浙江、江西)、福州、漳泉(漳州泉州)这三个主要的贸易集团,他们都各自建立了华美的寺院。其中有一部分在1945年的原子弹爆炸中被焚毁,不过战后又得到了重建。长崎郊外的悟真寺里设有唐人墓地,保存着江户时代以来许多华人家族的墓碑。此外,作为华人居留地的“唐人屋敷”里还残存着当时建造的土神堂、天后堂、福建会馆等等。在“唐人屋敷”附近,还有明治时代长崎华侨与清政府协力建造的孔庙。除了长崎,佐贺县的多久市里也保存着江户时代由当地大名所建的宏伟孔庙。时至今日,那里每年还会举行祭祀孔子的“釈菜儀礼”(释奠礼)。
除此之外,位于五岛列岛的福江市里还留存着中国式的六角形水井和名为“明人堂”的祠堂,有民间传说认为这些遗迹与王直有关。另外,九州各地都残存着16世纪末期~17世纪前期来日的华人墓碑。如前所述,熊本县北部的伊仓港现存三处17世纪初期的华人墓,但是在这次的地震中有没有受到影响就不得而知了。虽然这次地震灾害主要集中在熊本县,但万幸的是据我个人所知尚未有相关遗迹受损的报道。
另外,虽然与华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熊本市内的“唐人町”中,留存着许多传统的古民居和老字号。对于这些老房子是否在地震中受到损坏表示担忧。
上一篇:真实的地下党员:每日经费仅够买油条
下一篇:莆田各地欢庆中秋:文化演出精彩纷呈 志愿服务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