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保护儿童及家庭研究服务中心主任
王猛(化名)万言长文引发网友广泛讨论和共鸣,说明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爱恨情仇并非个别现象,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反思。我们中国人常说,“家,是幸福的港湾”“家人,是世上最亲的人”。当一家人相处的痛苦现实与美好祝愿形成巨大反差时,“王猛们”在有生之年的“控诉”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只是停留在表达仇恨和愤怒,就可以减轻痛苦吗?只是用非此即彼的方式追问“原因”,就能够改变现实吗?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因此,用简单归因的方法去解决复杂问题,通常无解。我们需要拓展视野,一起学习转化痛苦的智慧。
何来亲情之苦
我们需要反思:爱是什么?
爱变成了亲情之苦,我们的确需要反思:爱是什么?在我看来,简单实用的表述是:爱,就是让你在乎的人不受苦。家人,无疑是我们在乎的人。为了让家人“不受苦”,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对方在什么条件下会减轻痛苦、增加快乐?我们对TA说什么或做什么时,会帮助TA减轻痛苦、增加快乐?反之亦然。我们越了解对方的需要,并回应这些需要,对方就越有可能得到爱。
中国文化传统对待孩子,比较重视物质需要的满足和身体照顾,忽视心理需要的满足和精神关怀,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比较容易演变成关系创伤,即亲子之间建立可信赖、能依靠的情感连结受到破坏,形成两代人亲子关系痛苦的困局。例如,在王猛的记述中,父母充当老师和上司的角色,常常要求孩子执行命令,而不是孩子所期待的父母角色:理解并回应孩子的需要。如不及时化解这个困局,不仅影响两代人的关系,还会通过影响子代的身心健康,负面影响新一代的亲子关系。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不仅要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原生家庭如何给孩子造成关系创伤,还要从系统的角度看到关系困局中的循环因果联系。例如,父母给孩子造成的痛苦,通常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支持,无法处理自己的痛苦。如果父母在童年未曾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公正的对待,我们怎能要求父母恰如其分地善待孩子?当我们不仅看到父母过失,还能理解父母之苦时,就容易带着清明之心,用智慧转化亲情之苦。
对自己慈悲
学习照顾自己,浇灌快乐种子
每个人的心田里既有不快乐的种子,也有快乐的种子。这些种子不仅来自我们个人的童年经历,也来自我们的血缘祖先、精神祖先,还有社会文化的集体意识和无意识。为了转化痛苦,我们需要多创造条件,去浇灌自己和别人内心快乐的种子,而不要浇灌自己和别人内心痛苦的种子。这是转化痛苦的慈悲力量。
多年饱尝亲情之苦,人很容易浸泡在愤怒、恐惧、内疚自责、羞耻等复杂情绪中。因此,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所想的事,不仅浇灌别人内心痛苦的种子,也在浇灌自己内心痛苦的种子。于是,人会更加忽视自己的身心需要,消耗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无法培育内心快乐的种子。而别人的痛苦又会反过来增加自己的痛苦。
为了转化痛苦,我们需要学习照顾自己,学习觉察并回应自己当下的身心需要,学习接触给我们希望、信心的人和事,从而浇灌内心和平喜悦的种子。我们不需要绝望,因为曾经错失的生命仍有繁茂的森林,带着清明之心才能看到。
与父母和解
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相互惩罚
希望通过切断与父母的联系,来减轻痛苦,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个方法通常并不奏效。我们继承了父母的基因,流淌着父母乃至血缘祖先的血液。无论我们是否承认,父母就是父母。我们需要与父母重新连结——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相互惩罚。正如甘地所说,“以眼还眼,我们将都成为瞎子。”
我们需要原谅父母。原谅,并不意味着父母无错,而是我们决定不再追究他们的过错,通过相互浇灌彼此内心和平喜悦的种子,转化痛苦,促进和解。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初为人母,压力骤增,勾起很多对父母的恩恩怨怨。我作为中德班一期家庭治疗组学员,在接受德国老师Doris给我的个别治疗时,控诉父母给我留下的“童年创伤”。Doris安详关切地听我说完,然后温存地问了我三个问题:1、你父母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2、你身上哪些好的品质,是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3、你今天做妈妈,和你父母有何不同?这三个问题陪伴我多年,逐渐帮我把对原生家庭的愤怒、恐惧和绝望,转化成对父母乃至家族的理解、体谅和感激,还有坚持自己的生活不同于父母的信心和能力。
实际上,与父母和解,就是与自己和解。
上一篇:常常撩科技 轮胎技术和鞋子还有关系?
下一篇:代表声音,我们时刻倾耳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