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好心送雨伞被拒“陌生人社会”应破解

2020-07-30 05:39 点击:

  好心送雨伞被拒“陌生人社会”应破解

  吕也玫

  事情已过去了几天,但成都市民赵女士仍然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感到自责和愧疚。7月23日,突降暴雨,赵女士被大雨“拦截”在地铁口,一名环卫工人冒雨跑来,热情地将手中的雨伞和雨衣塞给大家,却被大家“拒收”。事实证明,环卫工人原本是好心送雨伞和雨衣,却被误认为是卖伞的。(7月28日《成都商报》)

  “好心送雨伞被拒”,看似是偶然现象,实际却反映了一种社会问题。武汉某税务工作人员电话通知中奖的邹女士来领奖,却被怀疑是骗子;七旬老太不知钱包遗失,误将联系自己的昆明民警认作骗子;有好心爷爷看到四五岁男孩在路边哭,便送孩子回家,却被男孩父亲误以为是“人贩子”等等。这些事件都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社会信任危机四伏,“陌生人社会”亟待破解。  

  老实说,时下各种骗财、骗色、骗人的事件不少,人们的防范意识也在增强。当人人都奉行“防人之心不可无”时,有陌生人送来雨伞、雨衣,谁敢相信呢?特别是“彭宇案”“许云鹤案”“吴俊东案”等被报道后,人们越发谨慎小心,因为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自己助人为乐却反受欺害呢?万一对方的热心帮助是趁火打劫呢?

  “好心送雨伞被拒”,让笔者想起了“托马斯定理”,如果人们把某个情境定义为真实的,并按这一情境去行动,那么其结果必将是真实的。而今原本是“熟人社会”,却被误认为是“陌生人社会”,人们怎么敢收陌生人送来的雨伞、雨衣?殊不知,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描述“陌生人社会”时说,“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看来,即使是处在陌生人社会,也并不等于人性冷漠。

  “好心送雨伞被拒”一事告诉我们,面对陌生人,我们在提防的同时,不妨多试探性地证实,多往好的方面想一想,多给对方一点信任与爱心,以免冤枉“热心肠”。“陌生人社会”增加了人与人的交往成本,需要重构社会信任。有关部门理应建立健全诚信教育机制,经常性开展诚信宣传教育,让诚信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小区、进课堂,使“有信者荣,无信者忧,失信者耻”。如此,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少一些陌生人,多一些熟人;少一些冰冷,多一些温暖。

【编辑:于晓】

上一篇:慈善蓝皮书:2019年中国社会捐赠总量约为1330亿元

下一篇:泸州:节后出行价降幅明显 最高降幅近5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