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陌生人社会下女性凶杀案受害者形象污名化传播的反思——以“合肥女教师被杀案”为例

2020-07-11 04:07 点击:

摘要】今年9月的“合肥女钢琴教师被杀案”发生后,《安徽商报》对受害者形象的塑造再一次将“女性被污名化”的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本文从“陌生人社会”下的信任危机和刻板成见,以及媒体新闻核实不严和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两方面进行了女性凶杀案中受害者形象污名化原因的探讨,旨在反思该如何在之后的新闻报道活动中规避此类问题,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及避免受害者形象污名化和对受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关键词】陌生人社会;污名化;新闻核实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stigma of victim images in female homicid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ust crisis and stereotypes under the "stranger society", as well as the lack of strict media news verification and the lack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 ethics. In the subsequent news reporting activities to circumvent such problems, to ensure the authenticity and objectivity of news reports, and to avoid damage to the image stigma caused secondary harm to the victim's family.

Key words】Strangers society;stigmatization;news verification

案例简介

2018年9月9日晚8时许,在合肥经开区名筑花园小区北门“一点一滴”培训班门前发生了一起命案。一名年轻女子被前男友用半米长的西瓜刀刺死。

据了解,死者是一名女子,平时在“一点一滴”培训班担任钢琴老师的职务,附近邻居称死者老家在霍邱,今年23岁,刚大学毕业不久。行凶者同样是霍邱人,26岁左右。两人之前是男女朋友关系。事发当晚,女子在辅导班内,男子则守在门口,待女子出门时,男子持刀跟上,乘其不备行凶,导致女老师当场死亡。

随后在9月10日,记者许家权在《安徽商报》的公众号上首发此条新闻报道,报道中宣称“据目击者称,民警赶到现场后,男子意图自杀。与民警对峙期间,男子扬言称,与女子交往两年,为其花费有20万元,不料现在女子闹分手,且要不回这笔花费,于是痛下杀手。”新闻报道一经发表,底下的留言几乎全是类似于“分手就还人家钱,不还人要你命”“什么‘多好的一个女孩子’,我们都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等一类的负面评价,对死者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污名。

9月15日下午15时许,受害者家属在其微博上发表题为《凶手杀人,商报诛心!》的长文,澄清事实真相,还原案件细节,并恳求安徽商报还原事实真相,对不良记者严肃处理,在商报版面首页以及网络媒体端向家属道歉。家属表示在凶杀案发生后本身整个家庭已经痛不欲生,还被一些不明真相的媒体和网友赤裸裸的伤口撒盐二次伤害,造成了整个家庭极大的困扰。

家属在微博长文中表示,表妹小玮(受害女性)是家中独生女,从小家庭条件优渥,但她从未因为家中有钱放纵自己,上大学后就一直在琴行兼职赚生活费,再加上她十分喜欢小朋友,所以她的朋友圈大多是和小朋友的互动照片,是一个像孩子一样单纯善良的女孩。而凶手初中毕业后就进了部队,退伍之后一直没找工作,就在老家的食堂里帮忙。凶手本人是表妹同学介绍认识的。凶手说自己是在部队的武警军官,还满嘴谎言的将自己编造成出国维和的民族英雄。但随着两个月的相处后,死者发现凶手性格偏执过激,谎话连篇。于是提出了分手。结果被男方不止一次的威胁,双方多次交涉未果。案发当天,凶手假借5岁儿童家长的名义在琴行公众号上指定死者9日下午去代课,死者母亲陪同前往琴行,大约下午5时许,死者表示没什么事情于是让母亲先回家,自己落单,随后惨剧便发生了。

案例来源

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2.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284174054862010

微博网友“合肥被害钢琴老师家属”的微博长文。

陌生人社会下女性凶杀案受害者形象污名化传播的反思——以“合肥女教师被杀案”为例

(图片来自网络)

案例分析

近些年来,在发生的关于女性的凶杀案中,被害女性总是非常容易的被贴上“乱花钱”“穿着暴露”“有钱炫富”“自己找渣男自作自受”等一系列标签。这种子虚乌有的污名不仅仅是对逝者身份形象的污名化,也同样是对早已精疲力尽的受害者家属们沉重的二次伤害。路虎案中被烧死的陈晨被造谣其豪车与前男友有关,其母在网络上一条一条力证女儿的清白;被扔下十九楼的女孩明明从未接受承认过与凶手所谓的“亲密关系”,却被网络上漫天谩骂“不拒绝”“绿茶婊”“养备胎活该”;同样在这次合肥钢琴女教师被杀案中,女性受害者被记者造谣“因为花费前男友二十万并在分手后不还而被杀”,受害者家属发长文痛斥无良记者并表示家属的澄清事实留言一直未被放出。

一.女性被污名化现象分析

女性受害者被污名化的现象在当今似乎已成为一种惯例,在凶杀事件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和网民首先关注的不再是凶杀案本身的真相还原,而是女受害者是一名怎样的人,开始从容貌,穿着,经济条件等方面来打量受害者,希望从中获取一些“戏剧性”的信息,来满足自己的娱乐心态或者猎奇心理,亦或被用来提升某些媒体自身的知名度关注度。与此同时,在类似于本文的这件“合肥女钢琴老师被杀案件”中,女性受害者的形象都被塑造为“用男人的钱”“接受男人昂贵的礼物”的拜金女形象,一时间引发大规模的舆论谩骂,但事后均证明这些形象塑造纯属子虚乌有,女受害者方面本身就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并且几乎都比男性凶手的经济状况要强),而这些形象塑造只不过是污名化女性从而博得关注的一种套路罢了。

不得不说,网络的出现给了每一位公民发声的权利,但同样,把关的不严格以及信息的冗杂繁多也带来一场又一场的网络暴力。“造谣无成本”在这个后真相的时代几乎成为了一种泛滥之势,在理清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的理性辨别能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态和大环境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

(一).“陌生人社会”下的信任危机。

美国的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社会的概念是与中国传统中的“熟人社会”相对的一个概念,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情绪变得负面。在人们一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的同时,也抱怨着陌生人的冷漠麻木。费孝通先生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中,人们才会成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因为当一个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通过制度和规则,才能建立起彼此的关系和信任。

当今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转型期下的中国带来的巨大压力和转变拉开了人们的空间区隔和心理距离,社会关系由此变得相对淡漠,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得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愈发多元化。而转型期的过渡也让信任断裂,原有的属于熟人社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遭到了破坏,而新的制度体系还未建立完善,这就使得民众们的怀疑和忧虑情绪日益严重,并且对制度和社会上的其他公民们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感,信任危机由此产生。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人们在对网络上出现的陌生人不信任不熟知的同时,又保持着一定的好奇心。他们分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团体?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背景?以及最重要的,他们的形象以及发生的事故是否符合我的刻板成见。在早期的男权社会中,女性为卑已经成为了一种大家默认的观点,即使现在社会飞速发展,这种观点也一直存在于社会的某些角落,这就使得一些围观者在打量事件的时候戴上了有色眼镜,一旦女受害人方表现出一点符合他们心中“绿茶婊”“拜金女”的形象的特点时,围观者们对女受害人的信任就会破裂,会开始怀疑受害者的道德水平,随即不顾真相的去塑造自己心中的女受害人形象。而这样一种心态就恰好被某些不良居心之人利用,最终产生了在这种陌生人社会下对女受害人污名化的网络舆论暴力。

(二)媒体把关意识的缺失,核实不严以及职业道德的缺失。

在这件“合肥女钢琴老师被杀案”中,安徽商报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许家权记者的这篇新闻报道恰好是该事件中女老师污名化的起源。这篇新闻报道所出现问题暴露出了报纸把关意识以及记者核实意识淡薄的缺点。

新闻事实的核实指的是检验和查证新闻事实是否属实,它自从报纸诞生伊始就存在了,这是所有媒体乃至所有新闻记者,编辑必须进行的一项活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的第一职责就是报道要符合事实,核实是最基本的报道手段。而这类未经核实的新闻报道发表,恰好说明了目前部分媒体记者的新闻核实防线的失守。

在本次事件当中,关于“女钢琴教师花费其前男友20万并且不愿意在分手后归还,因此被杀”的这条信息本身就足够引起争议,这类消息的核实是势在必行的,但新闻报道者在期间只听取了凶手一方的言论,并且在新闻报道发表之后刻意压制受害者家属的澄清言论不予刊登,这种情况就不仅仅是新闻核实工作的失误,更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提出的特殊要求,是从事新闻报道,宣传的工作人员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在我国1991年就制订并多次修改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指出,“新闻报道要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并且强调“要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确保新闻要素及情节准确”。同时还强调“要维护采访报道对象的合法权益”。真实在新闻报道中是摆在第一位的,没有确保真实性的新闻报道是不能刊登发表的。但本次“女钢琴教师被杀案”中的这篇报道显然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忽视了新闻核实的重要性,并且故意隐瞒真实的澄清言论,对受害者家属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二次伤害,严重侵害了新闻报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一类行为,是性质恶劣的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

沃尔特·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由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一旦这个“环境重构者”把关不严,那么假新闻假消息就会形成一个虚假以及充满怀疑欺骗的社会,尤其是在当今这个陌生人社会当中,在大家相互之间不熟知,随时可能产生信任危机的社会中,媒体的把关就显得格外重要。该事件中虚假信息的出现不仅仅是新闻记者本身核实意识淡薄,更是新闻媒体把关的缺失。

二.一些反思

我们生活在一个几乎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当中,我们对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感知都是由媒介提供的,这就决定了媒体所发布的新闻信息真实与否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后真相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巨大压力以及不适应的时代之下,媒体必须时刻关注舆论风向的正面引导,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要想做好正确的舆论风向引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障自身刊登的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准确,这就需要进行严密的把关工作以及核实工作。

新媒体时代除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传播方式以外,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把关以及核实工作的难度变化。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媒体机构应该加大把关力度,提升把关能力,建立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尽全力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实现他律;与此同时,记者也最应该牢记自己的职业使命,紧守新闻职业道德的底线,遵守职业道德的规章法律,认真踏实的做好采访报道以及核实核查工作,完成自律。

与此同时,在“合肥女教师被杀”一案当中,受众也是加剧女性污名化传播的重要一环。在这样一个自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每一位公民都应加强自己的理性鉴别能力,站在客观理性地角度鉴别自己获取的信息。同时也应该加强公民素养的培育,抵制“键盘侠”,与新闻媒体一起营造一个正面的陌生人社会的舆论场,避免污名化女性的事件再度发生。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人性冷漠随处可见.人民日报-人民网

[2]苗大雷,王舒厅.“绿茶婊”背后的泛污名化现象及其社会心理透视[J].当代青年研究,2015年01期

[3]许颖.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核实与核查——以2016年部分假新闻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7年02期

[4]陈力丹.新闻从业者对职业道德的无知和淡漠令人愕然——对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谈近期几起新闻伦理事件[J].新闻记者,2015年08期

[5]周炜乐,方师师.从新闻核查到核查新闻——事实核查的美国传统及在欧洲的嬗变[J].新闻记者,2017年04期

上一篇:关于2020年第二季度“烟台好人”评选结果的公示

下一篇:​承德市出台《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