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15日电 残疾人不仅仅是全面小康的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和贡献者。
我国现有残疾人约8500万,每年新增城乡就业残疾人30万左右,就业的城乡持证残疾人达到900多万人。这些残疾人中,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他们是追梦人,也是奋斗者,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5月15日上午,在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全国自强脱贫和助残扶贫先进事迹网络报告会在中国残联举行。来自吉林等地的贫困残疾人自强脱贫和助残扶贫先进事迹报告团代表们,紧扣今年全国助残日主题“助残脱贫 决胜小康”,讲述了他们自强脱贫和助残扶贫的生动故事。
助残扶贫 心怀他人努力奉献
吉林省德惠市朝阳乡团林子村党支部书记张运波,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轮椅书记”。1998年,他进入村委会工作,从会计做起,于2004年当选村主任。“12年前,一场车祸导致我高位截瘫,胸部以下没有一点知觉,双手也基本丧失功能。”经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张云波回到村主任岗位上,继续带领村民为过上好日子而不断打拼。他筹资修道路、建村舍,美化了村居环境;他组建米业公司、成立合作社,盖大棚搞生产,带领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
张运波认为,群众利益无小事,助残扶贫就是村支书的责任和义务。“当农民不能比别人差,做党员也不能让别人指脊梁骨。作为一名村书记,我心里始终装着全村的父老乡亲,随时随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现在的团林子村,100%的农民家开上了小轿车。村里有550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劲头儿,不等不靠,埋头苦干,我们就能够尽快奔向小康,大家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张运波说。
自强脱贫 不负时代不负自己
来自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的刘艳芝,幼时到村诊所打了一针退烧针,从此腰部以下的部位无法动弹。 2013年女儿出世,2014年成为单亲妈妈。由于没有经济收入,刘艳芝被列为贫困户。
“肢体二级残疾、单亲妈妈、贫困户,人生最低谷时这些身份并没有给我带来绝望感。”刘艳芝说。她先后考取国家健康管理师、中医经络调理师、美容师等专业技能培训件,逐渐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美容师。
2015年,刘艳芝申请到5万元创业扶贫资金,开办了一家美容养生会所。门店在二楼,她用双手搬住双脚,一级一级往上爬;要到外地学习时,她把女儿托付给亲戚,自己坐着轮椅前往火车站。经过艰难发展,她的固定顾客发展到100多人。
刘艳芝一直积极投入扶残助残公益活动。她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成立太和县阳光助残协会,号召社会爱心人士帮助残疾人;创立自己的护肤品牌,利用直播带货帮助残疾人就业。
“拼搏未必能成功,但沉沦肯定会失败。奋斗让我更加充实,能够通过奋斗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我没有辜负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也不愿辜负努力的人。”刘艳芝说。
带头脱贫 自主创业当致富带头人
“两岁那年,我患上小儿麻痹症,左下肢功能全部丧失。为了给我治病,父母花光积蓄,还欠了许多外债。”韦忠勇来自广西南宁,是一位肢体三级残疾人。
2014年,韦忠勇了解到精准扶贫的政策后,决定创业,从事黑山羊养殖。在创业最困难的时候,上林县残联向韦忠勇伸出援手,帮他熬过了创业初期。在山羊顺利出栏后,韦忠勇利用建牛栏补助成立合作社,养殖肉牛,扩大产业。2017年,他创立了两家养殖场,建起一条生态饲料生产线,并于当年10月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我一个人挣到钱不算什么,要是能够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自立自强,战胜贫困,我的人生会更有意义。”韦忠勇创业成功之后,立志带动更多贫困户特别是残疾人贫困户改善生活,早日脱贫。他建立草料生产车间,回收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带动周边群众增加收入。2019年合作社带动的34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我觉得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搀扶着残疾朋友迈过人生的沟沟坎坎,看着他们成长、创业、成功,看着他们跟健全人一样享受幸福的人生。”韦忠勇说。
心向光明 用双手脱贫致富
谢侣来自云南省腾冲市的一个小山村,21岁时遇到车祸导致双眼失明。他自幼丧父,母亲也因车祸去世,家庭靠妻子一人支撑。
2014年,谢侣的家庭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他参加保山市残联举办的“助盲脱贫”盲人保健按摩培训班,毕业后,在腾冲县城开了一家按摩店。
“刚开始营业,客人不多,我既兴奋又害怕,既希望顾客登门,又怕自己的手法生疏顾客不满意。”服务得到认可,回头客越来越多,按摩店的生意慢慢走向正轨。谢侣招收了几名盲人学徒,帮助他们创造新生活。“我又一次找回了生活的勇气,融入社会的大家庭,感受到了满满的爱。”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盲人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心里不能看不见。”谢侣说自己有一个小小的梦想,想学习盲文,圆大学梦。
“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就是继续奋斗,将按摩店规模扩大,让像我当初一样走不出来、求职无门的盲人朋友,到我的按摩店学习技术,实现就业。”谢侣说,“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看不见世界的我们,终究被世界看见!”
潜心自学 以民族文化产业致富
索南本,藏族,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措周乡人,22岁被诊断为神经性耳聋。2007年起,他开始自学五谷画。经过连续7年的学习,2014年,他开了一家店,制作和销售五谷画民族工艺品。
“《吉祥八宝》和《和睦四瑞》,是我卖出的第一单。每幅画3000元,这笔钱对于7年没能卖出一幅画的我来说,真是天大的数字,也让我有了继续做下去的信心。”索南本说。
2015年,索南本注册了青海引福五谷画有限公司,成为青海藏区唯一一家五谷画制作及研发企业。公司最初由3人组成,如今有27名残疾和贫困员工,还对166名残疾人和贫困妇女组织了手工技能培训。
2018年,尖扎五谷画登上了县级非遗目录。去年10月,索南本的五谷画《背水姑娘》在首届青海省残疾人书画工艺美术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经过勤学苦练,残疾人也能像健全人一样,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我更希望今后,能带领更多残疾人研习五谷画,在脱贫中致富,在致富中传扬,让五谷画走到最高级的非遗目录中,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发扬光大。”索南本说。
致力扶贫 在贫瘠土地种下希望之花
潘文贤是福建省泉州人,从1995年开始从事仿真人造花事业。2013年,他通过闽宁协作,在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投资兴建人造花生产企业。当地土地贫瘠,干旱少雨,他的扶贫车间因受气候影响小,被当地人称为“铁杆庄稼”。
潘文贤说,当福建省援宁干部第一次找到他时,他并不愿意。“我们总部、工厂都在沿海发达地区,一杆子支到大西北,运营成本翻番不说,交通运输、产业链配套都跟不上,家里人更是一万个不愿意。”这位干部前前后后找了他三次。
潘文贤通过考察发现当地民风淳朴,又是革命老区,加上扶贫干部的实干苦干和贫困群众脱贫的决心,他决定试一试。
潘文贤对生产车间进行无障碍改造,将车间的原入门改为红外线自动感应门,增加无障碍扶手,设置升降工作椅,建立无障碍呼叫系统,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安全的工作生活条件。
目前,潘文贤有11个扶贫车间辐射在隆德县13个乡镇,
总厂和扶贫车间共有员工1000多名,带动25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他又因地制宜发展电商产业,隆德县残疾人电商合作社目前年销售1800余万元,带动1300多人增收致富。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让困难群众工作有着落,让残疾人生活有奔头,而如何让残疾人富起来,又是我面临的新课题。我将继续埋头苦干、全力以赴。”他说。(薄晨棣 薛婷婷)
上一篇:新疆兵团延长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期限
下一篇:宁夏石嘴山:“塞上江南”现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