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甘肃农村呈“空心化”新常态 村民视为社会进步

2016-04-27 16:10 点击:

    中新社兰州1月8日电 (记者 冯志军)甘肃官方8日发布《甘肃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2016)》蓝皮书披露,甘肃农村社会结构正出现深层次变迁,以人口的减少和劳力资源的流出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空心化”,正成为传统农业省份甘肃农村的“新常态”,但这一现象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般“悲观”。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人口的流动性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镇,一些自然村村落人口大幅度减少,甚至消亡,造成了中国农村“空心化”的趋势。据民政部推算,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超过总数超1.5亿。

    “能出去赚上钱那是本事!以前娃不做农活我要打他,现在是他要是想回家我就要打他”、“年轻人窝在家里种地吃饭让人笑话”……甘肃省社科院通过对农村留守劳动力、外出务工者、村镇干部、留守弱势群体和乡村教师等群体进行调查访谈发现,农村“空心化”被村民普遍认为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参与此项调查的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王屹认为,近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加快了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移至城市,打工者、城市学龄儿童的陪读者,不但抽空了农村人口,而且影响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尽管农村的基础设施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农村建设,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但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越来越低。王屹分析称,打工的经历代替了传统的乡村记忆。从访谈情况来看,农民多年进城务工的劳动经验已经超越,甚至取代了世代相传的农业生产经验。

    “村民聊天的主要内容早已不再是交流务农经验,逢年过节见面都是互相交流务工情况,农事方面一句带过。”甘肃天水市清水县一位村官表示。

    蓝皮书称,农村“空心化”现象既可喜也可忧,其问题属于发展层面,而不是完全消极的、脱离社会宏观发展态势的“凋敝”、残败。(完)

上一篇: 山寨台北故宫商品充斥淘宝 台媒:真心打不起官司

下一篇:3年前株洲丢车 3年后湘潭领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