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百合、定西土豆、宁夏枸杞、贵州猕猴桃……丰收的季度,你想品尝哪里的特产?8月14日,做生鲜农产品起家的拼多多联手全国约500个农产区,上线汇聚农特产品尖货的“农货节”。因为这个节日,全国4亿消费者将分享到美味的甘肃特产。(8月15日《兰州晚报》)
当农产品插上“云翅膀”,土味山货摇身化为“网红尖货”。让优质农货直接与终端市场“对话”,让特色农业直接与全球消费对接,在新电商的推动下,打开市场的同时必会大开眼界,磨砺产品的同时亦会磨砺产业。乡村振兴有了更实在的地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电商从来都是消费领域的“造节高手”,一浪接一浪的花式新节日在点燃消费热情的同时,也成为产业迭代升级的推动力。尤其是自2014年电商扶贫正式被纳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千百家电商在广袤农村的“百花齐放”,既是市场占位之需,亦是社会责任之举。当然,2万多个商家、20万款农特产尖货、超1亿单预期成交额,不仅将“城市小区”与“田间地头”直连,更成为增益乡村振兴的实体力量。
精准扶贫也好,乡村振兴也罢,说到底,都离不开“脚下有泥”的电商新业态。2018年,基于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算法推荐,有平台成功将百香果、雪莲果等多款小众水果变身 “国民水果”。而今,最大限度激活广袤农村的特色农副产品,产品上行的背后,是平台下行的坚守。一是赋能,即授人以渔,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商”;二是传承,即以物带人,将产品背后的乡愁文化与地域文化发扬光大;三是振兴,即收益说话,在大数据与大物流的加持之下,最终实现高质量农业振兴、智慧农业振兴、美丽乡村振兴。
山水一程,风雨一程。向前看、往下走,步子稳一些、心肠热一些,“脚下有泥”才会成为支农助农的常态。自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以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按三个阶段作出了总体安排部署;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业已出台;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也已印发;近日,国务院又专门发布《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这些一脉相承又持之以恒的作为,释放出制度设计的利好与善意。剩下最关键的,还是以“脚下有泥”的心态,去引领农业提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类似“农货节”这样的创意,带着土气、冒着热气,定然是多多益善的。比如根据农业农村部的通报,目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值在27万亿左右,2018年全国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超过780万人,其中82%创办了融合类项目,54%使用信息技术创业。这就说明两个现实的道理:一则,农村电商大可作为。当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度融合,当“互联网+现代农业”成为数字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迟早是要“上天入云”的。二则,新电商对乡村振兴的协力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网上的流量入口和价格上,更体现在帮助农民重构人、货、场等要素关系上,体现在“有我”到“无我”的发展变化上。
初心在,征程远。促进乡村振兴的力量,就得从神龛上走进泥土里。就像网友说的,“脚下有泥”的乡村振兴令人心头生暖,新电商等下行的企业力量、社会力量,恐怕亦当“好风襟袖知、泥土脚下沾”。
上一篇:2019年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
下一篇:最近这个热点活动有啥幕后故事?今天的《焦点访谈》给你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