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校长们请注意:2021年高校舆情风险清单!

2021-01-14 04:06 点击:

网络舆情“高压锅”

“后疫情”时代高校仍将多面承压

疫情的爆发,在多个方面为高校治校办学带来挑战和压力,客观上增加了推动舆情生发的矛盾因素。其中,校园管理的僵硬失调在疫情期间凸显。在教育部“非必要不出校”的基本原则指导下,部分高校施行“相对封闭式管理”。具体执行过程中,“一刀切”“形式化”弊病突出,忽略学生找实习单位、找工作、看病等日常必要需求,后勤保障服务也不尽人意,甚至出现物价上涨、超市卖过期产品等严重影响学生日常起居的问题。为顺应疫情防控形势,直播等新型授课方式的流行也为高校舆情的产生“加上翅膀”,如教师的不当言行在网课间隙被全程直播,迅速发酵。另外,个别高校在科研攻关成果发布方面严谨性缺失、不同高校在疫情管控中政策松紧程度不同,导致高校舆情波澜起伏。

“网络治校”哪家强

高校舆情外溢风险持续加码

近年来,网络社交平台、尤其是问答类平台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不可忽视的载体,据统计,2020年,问答类平台已经成为高校舆情最主要的源头。学生的批评和诉求,被送上平台热搜,再通过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接力传播,往往能够得校方重视甚至满足,这种倒逼学校解决问题的现象也被调侃为“网络治校”。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部分大学生不满学校的管理方式不透明不合理,防疫举措失当,纷纷在个别问答平台上发帖要求校方解决问题引发关注。

有观点认为,“网络治校”是舆论治校的典型现象,原本该在校园内讨论的议题,却被频繁迁移到校园以外的公共平台进行讨论,校园议题向社会议题的转变速度加快,致使高校在舆情回应中将面临更复杂、更多元的诉求。

“内卷”让人心好累

高校学生心理亚健康风波引发强共情

一些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引发社会舆论关注。网民一方面报以极大程度上的痛惜和缅怀,更反复推动社会对“研究生心理压力”“导学关系异化”问题的冷思考。社会呼吁重视在校生尤其是硕博研究生的“亚健康”心理状态,也希望从根本上厘清“导师”与“学生”间权力义务关系,从具体处理流程和机制上明晰解决“导学纠纷”的渠道和方法。

痛斥“两面人”

不当言论成为跨境舆情导火索

舆情出现跨境传播也是2020年高校舆情的一大特点。一些学生在境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发表不当言论引发网民强烈反感,如多个高校出现学生发表不当言论事件等,引发舆论围观。媒体表示,境外平台并非法外之地,言论自由更不是辱骂自由,言论自由必须在宪法、法律等框架内行使,同时还需要尊重他人的名誉、隐私、民族风俗习惯等。值得注意的是,公费留学生身份在多起事件中成为高敏群体,有自媒体认为,“端起碗来就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的行为,令部分网民难以接受和容忍。

社会文化思潮激荡

新变化及趋势把握难度大

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矛盾加剧、新媒体技术变革性力量加强、不同社会思潮加速更迭,以及黑天鹅事件冲击等诸多宏观因素,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再加上大学生群体活跃、敏感、好奇心重,乐于接纳新事物并表达不同观点;高校教师群体思辨能力强,在垂直领域内拥有一定威信和影响力,令高校舆情更容易“被看见”。但反观疫情爆发以来的高校舆情态势,面对不断突发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如女性安全话题叠加师德师风问题、疫情管控下的校园安全保障等,多数高校在把握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出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牵涉主体广泛复杂

“堵”大于“疏”缺乏沟通机制

高校面对学生意见“堵”大于“疏”已是深受诟病的“老问题”。正如媒体评论“网络治校”所言,部分高校内部意见反馈系统、反馈渠道可能出现堵塞。多起舆情事件中,学生自述“被威胁”“被道歉”,反映出部分学校不重视学生利益相关问题,缺乏上下沟通机制,不主动搭建学生申诉问题的渠道,坚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差,有观点称之为学校行政体制官僚化、形式化的“并发症”。而高校日常运转中涉及导学关系、学生间关系、学生和学校管理方关系等,学术不端、师德师风、校园安全问题亦时常交织发生,校内意见反馈渠道的不完善,使矛盾累积是导致舆情爆发的诱因。

舆情应对技巧拙劣

负面影响修复任重道远

多起事件背后,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差强人意,一方面,高校在疫情下承受多重压力,但另一方面,也映射出部分高校舆情风险意识不强、舆情应对能力欠佳以及舆情机制化建设不足的问题。从多起高校舆情的发生规律来看,在事件进入爆发阶段前往往存在较长时间的萌芽期,学生起初仅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零散地吐槽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当矛盾积压且侵犯其切身利益时,潜舆论才会演化为“舆论声讨”的显舆论。而部分高校在舆情监测、研判上重视不足,使其错过长达几天的黄金处置期,最终酿成重大舆情。而当舆情发酵后,个别高校发声滞缓、通报重结论轻依据和“自说自话”的问题较大,令其多次回复难以有效回应舆论关切,不仅可能累及信任,甚至会波及招生等工作。

2021年高校舆情工作展望与建议

回顾2020年,高等教育领域呈现舆情高发态势。防控疫情的艰巨任务下,校园安全事故、学术造假、师德失范、校园腐败等问题仍然交替发生,增加了高校舆情处置复杂性和难度,特别是一些高校官僚化、行政化积弊较深,不重视学生诉求和建立沟通机制,在舆情爆发后应对处置失当,甚至引发次生风波,有损高校声誉及形象。

新的一年,一是建议高校更加重视舆情工作,注重舆情人才的培养,提升舆情风险意识,对疫情防控可能催生的新问题做好应对预案,如“同地域高校放假或开学政策不同”“校园延迟放假导致生活困难”“考试安排不合理”等。同时,在遇到重大舆情时,高校应避免“鸵鸟心态”,第一时间发声、态度鲜明、后续举措有力并通报完整,并做好政策的协同,助推舆情平稳落地。二是完善拓展高校内部合理反馈诉求的渠道,盘活校长信箱、校内论坛等已有渠道,还可以通过官博或官微发布在线调查、收集私信等多种方式,了解师生员工的共性问题,特别关注与学生群体日常生活、毕业就业切身相关的诉求,妥善解决学生现实合理诉求,及时排查和根除舆情隐患。三是循序渐进地改善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与校园安全等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从源头减轻高校舆情多发的压力。


上一篇:你上班的办公楼有“无人货架”吗?

下一篇:升值压力不减 人民币汇率破6概率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