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国内期刊为何“多而不强”(科技杂谈)

2018-10-13 19:12 点击:

周 报

杂 志

人民日报 2018年02月05日 星期一

 欢迎您:用户ID名称

人民网

往期回顾

国内期刊为何“多而不强”(科技杂谈)

人民网检索

《人民日报》数字报取消收费的通知

返回目录


国内期刊为何“多而不强”(科技杂谈) 斐 渔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05日   20 版)

  补齐国内科技期刊“多而不强”这块短板,既要做管理的“加法”,优化科技期刊运营机制;也要做考核的“减法”,扭转不合理的论文评估、奖励办法

  

  不久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科学出版物总量最多的国家。总量攀升固然可喜,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涵盖各学科的科技期刊体系,跻身期刊大国行列,却远远称不上科技期刊强国。一个突出不足,就是缺乏高质量、有国际影响的期刊。

  中国科协一项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科技期刊总量高达5000多种,可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不到200种,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很大。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满足不了科研成果产出的需要,很多在本土产生的优秀论文只好远渡重洋,转投“名门”,造成“肥水流入外人田”的尴尬局面。缺乏在国际上有分量的发布平台,重大成果首发权不足,使我们在国际科技界发声时多少有点底气不足。

  我国科技期刊在学术质量、出版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不尽如人意,有诸多影响因素。我国的期刊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后虽历经几次改革,但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依然不够灵活,行政管理思维较重。同时,科技期刊涉及的管理部门比较多,条块分割、分散办刊、重复办刊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小、散、弱”的运营模式下,集团化建设步伐缓慢,市场化程度低。相对陈旧的管理机制,使得科技期刊很难适应现代出版运行机制,塑造自身的内容和专业优势。此外,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使科技期刊提升质量动力不足,有限的人、财、物有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现实的科研管理中,我国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和考核又过分看重SCI、EI(工程索引)等国外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一些高校院所还对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予以重奖,这些奖励通常远高于在国内期刊刊登文章。有些高校院所还把在SCI发表论文与获取学位和职务晋升等挂钩。“重外轻内”的考核机制之下,大量优质的稿件外流,进一步挤压了国内优质期刊的份额。

  毋庸置疑,鼓励并引导国内科研人员在国外知名期刊发表成果,对增强研究显示度,促进国际交流,倒逼国内科技期刊提升办刊品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片面强调论文的“出身”,以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衡量论文的学术水准,就会扭曲为一种简单粗暴的评价,反而不利于引导正确的科研价值取向。在运行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双重困境中,国内科技期刊办刊经费紧张、专业人才匮乏,反过来又影响期刊质量提升。如此反复,久为沉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国内科技期刊的短板,相关管理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也要看到,补齐科技期刊这块短板,需要多方努力,内外兼修,才可能标本兼治。既要做管理的“加法”,优化科技期刊运营机制,也要做考核的“减法”,扭转不合理的论文评估、奖励办法。相信在各方协作下,我国科技期刊将逐步走出“多而不强”的窘境,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发布平台。

返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补齐国内科技期刊“多而不强”这块短板,既要做管理的“加法”,优化科技期刊运营机制;也要做考核的“减法”,扭转不合理的论文评估、奖励办法

  

  不久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科学出版物总量最多的国家。总量攀升固然可喜,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涵盖各学科的科技期刊体系,跻身期刊大国行列,却远远称不上科技期刊强国。一个突出不足,就是缺乏高质量、有国际影响的期刊。

  中国科协一项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科技期刊总量高达5000多种,可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不到200种,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很大。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满足不了科研成果产出的需要,很多在本土产生的优秀论文只好远渡重洋,转投“名门”,造成“肥水流入外人田”的尴尬局面。缺乏在国际上有分量的发布平台,重大成果首发权不足,使我们在国际科技界发声时多少有点底气不足。

  我国科技期刊在学术质量、出版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不尽如人意,有诸多影响因素。我国的期刊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后虽历经几次改革,但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依然不够灵活,行政管理思维较重。同时,科技期刊涉及的管理部门比较多,条块分割、分散办刊、重复办刊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小、散、弱”的运营模式下,集团化建设步伐缓慢,市场化程度低。相对陈旧的管理机制,使得科技期刊很难适应现代出版运行机制,塑造自身的内容和专业优势。此外,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使科技期刊提升质量动力不足,有限的人、财、物有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现实的科研管理中,我国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和考核又过分看重SCI、EI(工程索引)等国外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一些高校院所还对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予以重奖,这些奖励通常远高于在国内期刊刊登文章。有些高校院所还把在SCI发表论文与获取学位和职务晋升等挂钩。“重外轻内”的考核机制之下,大量优质的稿件外流,进一步挤压了国内优质期刊的份额。

  毋庸置疑,鼓励并引导国内科研人员在国外知名期刊发表成果,对增强研究显示度,促进国际交流,倒逼国内科技期刊提升办刊品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片面强调论文的“出身”,以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衡量论文的学术水准,就会扭曲为一种简单粗暴的评价,反而不利于引导正确的科研价值取向。在运行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双重困境中,国内科技期刊办刊经费紧张、专业人才匮乏,反过来又影响期刊质量提升。如此反复,久为沉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国内科技期刊的短板,相关管理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也要看到,补齐科技期刊这块短板,需要多方努力,内外兼修,才可能标本兼治。既要做管理的“加法”,优化科技期刊运营机制,也要做考核的“减法”,扭转不合理的论文评估、奖励办法。相信在各方协作下,我国科技期刊将逐步走出“多而不强”的窘境,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发布平台。

我要评报  | 关于人民日报社

上一篇:国内首部4K粤剧电影开机

下一篇:国内限产国外缺货 氧化铝价格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