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梦幻版《牡丹亭》。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提供
中新网杭州11月10日电(张煜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11月10日,第24届BeSeTo(中韩日)戏剧交流节正式落下帷幕。回想起五天前那场“如梦似幻”的开幕大戏《牡丹亭》,素有“巾生魁首”之称的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仍觉余音绕梁,他再一次被杜丽娘与柳梦梅凄婉真挚的“前生缘、今生梦”所打动,也对那场突破经典的“双寻梦”甚感满意。
汪世瑜,正是这场惊艳了整个戏剧节的梦幻版《牡丹亭》的总导演。
戏剧大家汤显祖曾自评,“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几百年来,《牡丹亭》在昆曲舞台上可谓版本众多,作为青春版、厅堂版等六七版《牡丹亭》的导演,汪世瑜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国际性的戏剧交流平台上,排演出一个与以往版本不同的《牡丹亭》。
经过数月构思,汪世瑜和主创团队选择以“梦”为主题,设下“惊梦”“寻梦”“离梦”“追梦”“幽梦”“圆梦”六场戏。其中,“寻梦”一场手法尤为特别。杜丽娘和柳梦梅在同一场戏中双双寻梦,是此前舞台上从未有过的形式。
“杜柳二人的梦其实本质上就是‘双梦’,他们互相梦见了彼此。我想既然是两梦相合,为什么不能同时寻梦呢?梦本身就是写意的,那么不妨在时空上做一些协调。”汪世瑜如是说道。
梦幻版《牡丹亭》正是这样一场关于昆曲“变与不变”的实验和尝试。“双寻梦”只是其中一道缩影,在演出现场,群演“花神”的出现也令观众惊艳不已。
“我感觉跟以往戏曲里一板一眼的‘花神’很是不同,他们长长的飘带轻抚而过,充满了仙气,又带一点妖娆。”来自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的许婧在观戏后表示,剧中颇具现代舞元素的“花神”演绎令她“眼前一亮”,在细节上突破了对以往传统昆曲表演的认识。
“这样的安排能让观众和表演者能彼此很好地沟通,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时尚的经典一定要有现代感,让现代人不觉得陌生,情感能完全融入。”汪世瑜如是说道。
大胆的创新与突破,是否意味着传统韵味的流失?此次梦幻版《牡丹亭》的文本统筹、浙江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朱为总对此并不认同。
“本剧一方面保留了《牡丹亭》的原著核心精神,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另一方面保留了文辞之美,像‘江儿水’‘山桃红’等经典曲牌就一字不改地保留下来。”朱为总表示,“昆曲自有其审美性格与发展完善的传统,虽然新的东西会出现,但‘纯正’二字乃坚守的底线。”
可以说,在“变与不变”中,梦幻版《牡丹亭》架通起了古典审美和现代审美的桥梁。它的出现带领着一群年轻观众走进传统,走进独具韵味的中国戏曲文化之中。
作为第24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的开幕大戏,梦幻版《牡丹亭》收获一方惊艳亮相的同时,也为其他展演节目奠定了高水准的基础。11月4日至10日,《麦克白》《贵妇还乡》等多部中西经典戏剧轮番上演,中韩日三国的10家机构和400多名演员奉献上精彩绝伦的10台戏剧。
这些作品既有对经典名著的民族化演绎,也有对当下社会现实的生动展示,还有对新型表演方式的探索,如表现身体自由空间的日本舞剧《妮娜-物化祭品》,将中国京剧、韩国和日本现代话剧进行有机融合的《麦克白》等,他们共同用青春洋溢的舞台魅力诠释着“戏剧:梦想与传达”的戏剧节主题。(完)
上一篇:澹台湖公园沿运河护栏损坏真危险
下一篇:相关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