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管理
【全市财政总收入】 2005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8477万元,为预算的111.5%,同口径增长22.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23798万元,为预算的104.5%,同口径增长19.4%;非税收入完成64679万元,为预算的127.9%,同口径增长27.9%。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124545万元,为预算的104%,同口径增长9.5%。基金收入完成48794万元,为预算的�113.1%�,同口径增长17.6%。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61816万元,为预算的109%,增长5.4%,加烟厂税收及农业税免征收入,总收入为400706万元,同口径增长16.7%,其中: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4.2%。
��【全市财政总支出】 2005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11045万元,为预算的94.5%,增长14.7%。按支出用途分类的情况是:
�基本建设及企业挖改等生产性支出93605万元,为预算的96.5%,增长67.3%;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费支出44533万元,为预算的98.7%,同口径增长7.8%;科技支出8726万元,为预算的91.4%,同口径增长�33.1%�;教育事业费支出62969万元,为预算的97.3%,同口径增长11.5%;工交流通等部门事业费支出22662万元,为预算的88%,增长12.2%;文体广播卫生事业费支出30680万元,为预算的99.5%,增长24.8%;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105327万元,为预算的97%,增长4.3%,剔除2004年上级财政一次性下达绵阳市朝阳机器厂破产清算补助11058万元,同口径增长17.1%;国防行政管理公检法等政权支出81522万元,为预算的�99.7%�,增长14.5%;政策性补贴及偿债等其他支出61021万元,为预算的74%,增长6.5%。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的平衡情况是: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全市年终滚存结余为18293万元,扣除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的项目结余17945万元后,全年净结余348万元。
�全市基金支出42603万元,为预算的83.9%,基金滚存结余26646万元,按规定全部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全市地方财政总支出完成553648万元,为预算的93.6%,增长15.2%。
��【市级财政总收入】 2005年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1745万元,为预算的115.6%,增长28.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8791万元,为预算的104.9%,增长24.4%;非税收入完成42954万元,为预算的130.6%,增长33.5%。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49557万元,为预算的105.4%,增长13.6%。基金收入完成36408万元,为预算的104%,增长12.5%。市级财政总收入完成177710万元,为预算为110.1%,增长20.6%,其中: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7.5%。
��【市级财政总支出】 2005年市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73705万元,为预算的91.4%,增长9.6%。按支出用途分类的情况是:
�基本建设及企业挖改等生产性支出49458万元,为预算的87.5%,同口径增长9.7%;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费支出5255万元,为预算的83.9%,同口径与上年持平;科技支出6098万元,完成预算的96.8%,同口径增长19.1%;教育事业费支出7987万元,为预算的98.7%,同口径增长�22.3%�;工交流通等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6446万元,为预算的96.9%,同口径增长3%;文体广播卫生事业费支出5781万元,为预算的91.3%,同口径与上年持平;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32556万元,为预算的95.6%,同口径增长11%;行政管理及公检法等政权支出26175万元,为预算的97.7%,增长4.9%;政策性补贴及偿债等其他支出33949万元,为预算的87.1%,与上年基本持平。需要说明的是,市本级支农、文体卫生事业费增幅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2005年加大了支持县域经济的力度,相应减少了市本级项目支出。
�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执行的平衡情况是: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市级年终滚存结余为18596万元,扣除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的项目结余资金17739万元,市级净结余为857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
�2005年市级基金支出11431万元,完成预算的53.4%,基金滚存结余25251万元,按规定全部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2005年市级地方财政总支出完成185136万元,为预算的87.6%,增长6.6%。
��【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 财政通过加大扶持县域经济、招商引资、培育旅游产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等支持力度,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财税部门强化财税收入征管,积极组织各项财政收入入库,全市财政总收入一举突破了40亿元大关。与此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对绵阳市各种转移支付资金112359万元,比上年增加40781万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45610万元,比上年增加30310万元,上级财政的各种专项补助也超过上年,达到123877万元,极大地缓解了绵阳财政困难,促进了绵阳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财政管理
��【财政支出确保重点需要】 2005年全市共投入支农资金2.4亿元,大力支持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积极筹措资金近8000万元,并争取上级补助养老保险转移支付资金21083万元,实现了城乡社保对象应保尽保和社会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教育支出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为5.8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免费发放了教科书,为3.6万名贫困生免杂费和发放了住校生活补助,完成了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财政专户,农村医疗救助在全市全面启动,城市医疗救助已在五个区市县进行试点,各级财政共安排资金3700余万元,支持了76个农村卫生院建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对区市县扶持金额达到58000万元,其中,新增项目资金5900万元。积极做好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共筹措资金10793万元,确保了清欠任务的完成。
��【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 进一步细化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对全市财政供养人员基本数据和行政事业单位地方津贴进行了全面清理,推行不同形式的“乡财县管乡用”县乡财政体制。市级一次性拨款单位全面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基本建设资金严格按照工程进度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全面推行。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全年采购总额4.87亿元,增长80%,比预算节约12%。开展了以未纳入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为重点的清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了非税收入管理办法。
��【财政监管成绩显著】 加强地方金融企业监管,确保了绵阳市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制定出台了《绵阳市市级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评审工作,评审项目35个,审核金额137124万元,净审减投资额5800万元,核实项目7个,资金需要量119193万元,核减4200万元,对纳入监管的14个项目按规定进行了监管。按照财经纪律和会计制度,检查了市县部门和单位342户,查出违法违规金额1421万元,对所有检查出的问题依法进行了处理。按照“三清理一整顿”的要求,对市级党政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了清理核实,提出了非经营性资产整合方案,为提高资产利用率,实现非经营性资产市场化奠定了基础。(马光伟)
国家税务
【国税收入创新高】 2005年,全市国税系统累计完成各项税收收入21.38亿元。剔除海关代征,全市国税系统共组织入库计划口径税收收入18.49亿元,比上年增收2.11亿元,增长12.86%,完成省局下达年度税收收入计划17.56亿元的105.3%,比计划增收9307万元。税收收入增幅创“十五”以来新高。为“十五”国税收入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全年共办理出口退税3.31亿元,其中:办理免抵调库1.85亿元,比上年增加1.33亿元,增长2.55倍。
��【依法治税逐步推进】 通过积极开展税法宣传,努力构建税收宣传格局,“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市国税局被省局评选为税收宣传月活动优秀单位和创新项目奖。通过税收执法责任制的全面落实,扎实开展“四五”普法教育,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对规范一线人员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实现依法治税阶段性目标打下了基础。通过实行欠税公告制度,有效压缩了陈欠,防止了新欠。进一步加大稽查力度,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有效遏制,一批涉税违法案件和涉税违法人员受到严厉查处。全年共对367户纳税人开展了纳税检查,向司法机关移送涉税违法案件10起,有两起案件被总局和省局分别列为督办案件,并先后在新闻媒体上对12起涉税案件进行曝光。全年累计查补入库税款、罚款、滞纳金6607万元。充分发挥了稽查的打击作用,有效遏制了涉税违法犯罪行为。
��【税收征管逐步加强】 围绕征管主业,依托科技手段,狠抓税收精细化管理,税收征管改革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征管创新项目实现了突破。以全省数据大集中和推行应用综合征管软件V2.0为契机,设立税收精细化管理新目标,直属局开发的信息共享即所得税纳税评估分析系统,涪城局税收管理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江油局开发的税源监控分析预警系统,三台局开发的外部税收信息利用系统,北川、平武局的矿产品精细管理系统等,大力提高了全市征管水平。二是征管内涵实现了突破。通过加强税源监控管理,完善了对增值税、消费税重点税源的监控体系,加强税源分析,适时掌握税源变动情况。在全市范围内更新了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系统,建立了车辆税收“一条龙”管理体系,通过TRS报表管理系统,强化车辆税收“一条龙”管理。全市共建立24个行业评估模型,实现了分户模型向行业模型的转变,着力构建了精细化、科学化的税收征管工作格局。三是纳税服务实现了突破。自行开发并运行12366前台软件和后台管理系统,成为全省第一家实现12366呼叫处理工作流程的单位。全年共受理电话1000余个,答复和处理纳税人提出的问题及工作建议725件,处理率99%。为纳税人提供了优质、文明、高效的税收服务,进一步推进了“纳税人之家”和诚信绵阳国税建设。
��【队伍素质逐步提升】 全市国税系统班子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市国税局广大党员在思想上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进一步促进了班子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全面实施干部“能力培训工程”,选送398名干部职工参加总局、省局和市局各类业务培训,使干部职工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稳步推行能级管理,增强了干部职工责任感、压力感和进取心,为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奠定了基础。通过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执法监察及专项检查,强化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法纪意识。在全市系统推行了廉政长效责任金制度,对科级干部全员建立廉政档案,由监察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领导干部在个人收入、重大事项、廉洁从政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有效促进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四好”班子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市局机关、各县(市、区)局继续保持市委、县(市、区)委领导班子创“四好”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文明创建逐步深化】 结合开展“绵阳发展新跨越,国税怎么办”大讨论和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及认真开展机关作风大整顿,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几经酝酿,反复研究,形成了“敬业奉献,创新实干,廉洁高效,文明和谐”的绵阳国税精神。按照“巩固、完善、创新、提高”的“八字方针”,结合绵阳国税工作实际,狠抓文明创建和政风行风建设工作落实。政风行风建设全面加强,在省纠风办和省国税局组织的政风行风评议中,通过召开3次91人参加的座谈会,发放83份测评表,纳税人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9.97%�。10月,市国税局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于海军)
地方税务
【大力组织地方各项收入】 2005年,全市地税系统共组织入库地方各项收入18.26亿元,比2004年增收3.09亿元(剔除农业税,下同),增长�20.4%�,完成年度任务的110.3%。其中:税收收入入库16.64亿元,同比增收2.28亿元,增长15.9%,完成省地税局下达年度任务的104%;基金附加收入1.62亿元,同比增收0.74亿元,增长46%,完成年度任务的�150.8%�。收入总额中,省级税收收入4.23亿元,同比增长12.2%,完成年度任务的108.4%;市、县级收入9.98亿元,同比增长13.9%,完成市政府下达奋斗目标的101.6%,其中市本级收入3.99亿元,同比增长12.9%(若剔除烟厂,市本级收入同比增收6697万元,增长20.2%),完成市政府下达奋斗目标的103.2%。
��【实行税收收入预测制度】 对各局收入进度实行分月测算可实现收入制度,按月编制上报收入测算报表,2005年税收收入实际入库数与预测数的误差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强化对各局税收收入的进度考核,实现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确保入库税收随经济同步增长。
��【狠抓所得税征管】 加强企业所得税汇算业务辅导,规范征管方法,同时,对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实行税务约谈制度,促进企业所得税增长,入库企业所得税29046万元,同比增收5500万元,增长23.4%。其中,通过对全市3344户企业2004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入库企业所得税�1325.1�万元。针对以往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严格执行代扣代缴登记制度,对行政、企(事)业单位发放全年一次性奖金扣缴个人所得税情况跟踪监控,强化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登记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的监控等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入库个人所得税21287万元,同比增收4569万元,增长�27.3%�。
��【稳步推进税收精细化管理】 按照总局和省局提出的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结合全市地税工作实际,将2005年确定为“税收精细化管理年”,将税收精细化管理工作作为新增目标纳入年度目标进行考核。年初,对在全系统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提出工作思路;5月中旬对税收精细化管理工作做具体部署;7月初印发了《四川省绵阳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加强税收征管精细化工作的意见》,并对各局上报的实施方案做了审定;11月3日至4日,召开全市地税系统税收精细化管理工作专题会议,组织参会人员现场参观涪城区城北税务所、吴家税务所、城郊税务所和高新区局办税服务厅。涪城区局、高新区局、市局直属二分局、三台县局和市局稽查局负责人做经验交流发言,有力地推进全市地税系统税收精细化管理工作。
��【推行新的稽查体制】 对绵阳城区各局属于稽查职责范围内的涉税检查,按照同城一级稽查工作办法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的稽查工作制度,统一调配稽查力量,实行交叉检查。县(市)地税局实行机构和职能相统一的“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的稽查工作制度,在乡(镇)实行选案和审案人员不从事检查和执行,查案和执行人员不从事选案和审理的稽查工作制度。同时,探索试行首查责任制和主稽查员制度。
��【加强行政执法管理】 一是加强系统内干部职工对《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和提升综合执法水平。二是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为基准点,强化执法内部监督,增强税收执法风险意识。三是处理好严格执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认真落实好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对以各种手段来套取享受优惠政策的坚决予以取消。四是严格执行税收规范性文件备查备案制度和会签把关制度,对2005年度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与纠正,全年共参与相关科室涉税规范性文件会签2件(次),对下级局报送的26件备案文件进行审查,参与绵阳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涉税文件的修改和会签20余件(次),请求绵阳市政府纠正涉税文件4个;对江油市地税局和盐亭县地税局发出《税收执法监督通知书》,责令其纠正,要求报告当地政府,并请求纠正涉税文件6个。五是规范减免税审批行为,对在权限范围内超过一定额度的审批事项,通过召开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实行集体审批,并加强跟踪监督。六是严格执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对重大税务案件的审理的过程重点把握案件的法律适用和处理程序,努力提高审理质量。七是大力执行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复议申请及时受理,对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坚决予以变更或撤销,2005年共收到行政复议案件3件,受理1件,不予受理2件,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环节的监督职能。
��【开展重大税务案件审理】 按照省局要求和近年重大案件审理情况,将市稽查局提交市局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的查补税款和罚款在50万元以上的标准,调整提高为100万元。全年共审理涉税案件46件,占上年稽查案件的12.6%,其中:市局审理案件8件,对其处理处罚事实不够清楚,材料不够充分,运用政策不够准确的案件,及时发出《补充调查决定书》,并退回稽查部门重新调查补征。
��【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 按照总局和省局对行业税收专项检查工作的要求,结合全市地税工作实际,在相关部门大力配合下,全市地税系统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电力、中介、电信、烟草、医药等行业4198户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征管薄弱环节及时向征管部门提出建议。全市地税系统查补地方各税、罚款和滞纳金共计入库4554.84万元。其中:地方各税3347.69万元,入库率81.22%;罚款462.22万元,罚款率13.9%;滞纳金744.94万元,滞纳金加收率�13.9%�。
��【严格落实地方工商税收优惠政策】
�认真落实高新技术、西部大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2005年,为92户企业办理报批享受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8100万元;为16户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1557万元,为49户劳服、民福、资源综合利用、国产设备投资抵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1200万余元。
��【全面实施农业税停征政策】 自省委、省政府全面停征农业税政策的通知发出后,市、县(市、区)两级地税局建立农业税停征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机制,将宣传、落实、检查“三到位”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全市地税机关除利用春节前后兑现农业税灾歉减免、帮扶济困慰问农户的时机开展宣传外,还采取有线广播、电视、板报、标语和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动员家人、亲朋好友以书信、电话等形式向在外务工的亲人宣传。据统计,全市地税系统共开展广播、电视、专题宣传83期次,会议(街头)宣讲106场次,办板报、专栏91期(版),书写悬挂宣传标语3100余幅(条),出动宣传车12场次,把停征农业税政策迅速传达到基层,广泛宣传到农户。在此基础上,全市地税机关坚持做到坚决执行统一的时间、坚决彻底清理缴销票据、在处理问题上坚决做到迅速彻底。省政府督查组对在绵阳市停征农业税工作进行检查后,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切实加强地税政务环境建设】 市地税局成立政务环境建设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政务环境建设集中整治工作会议,细化地税政务环境建设措施,充实地税政务环境建设内涵。修订完善《四川省绵阳市地方税务局政务公开实施方案》,制定《四川省绵阳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加强政务环境建设工作的通知》,各局制定本单位的政务公开实施方案。多渠道向社会公布经国务院确认的税务行政许可项目,将行政许可项目(除地税部门按规定报批后不纳入集中办理的项目外)纳入各级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对纳入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的许可项目及非许可审批项目的名称、依据、条件、程序和需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承诺时限、数量、收费依据及标准、年检(审)、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内容,向社会作了公布,要求纳入中心的行政许可事项必须全部就地办结。制定了《四川省绵阳市地税系统首问责任制和告知承诺查询制度》,确定了涉税事项办结时限、对外公开承诺事项、政务公开内容、优化税收服务等内容,以文件形式下发各局和市局各单位。各级地税机关和干部职工对照整治重点,逐级向所在单位写出了自查报告,每个单位对个人查找和整个单位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向上级地税机关作了报告,对检查中发现尚未整改到位的提出了限期整改要求。所有干部职工就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等八个方面的内容,与所在单位签订了承诺书,向社会进行公开承诺。为方便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直接向市局举报涉税案件和举报、投诉地税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及行政不作为,并将涉税举报、税风税纪电话号码统一制作成150面公告牌,悬挂于各地税所、地税局办税场所,消除当事人向当地地税机关举报、投诉遭报复的疑虑。
��【狠抓信访工作】 按照新的《信访条例》的要求,通过畅通信访渠道和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将来信来访工作作为掌握各种偷、逃、抗税等涉税违法行为的重要信息来源,不断提高处理信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既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国家税法的尊严。全年共接待信访群众300余人次,受理涉税举报事(案)件185件,办结率达100%。通过办理涉税举报事(案)件,查补各项税款619.82万元,兑现举报奖金4万元。(游元光)
审 计
【概况】 2005年,全市市县两级审计机关共完成审计项目309项,查出违纪违规金额37.14亿元,其中:应上缴财政金额1.82亿元,应归还原渠道资金1.78亿元,应调账处理金额31.7亿元;查出管理不规范金额8.78亿元,应自行纠正金额8.05亿元;查出并移送纪检监察部门案件4件,涉及人员3人,涉案金额23万元;建议纠正部门不当规定3条。
��【财政审计】 以财政预算执行为中心,加强对资金量大、有再分配权的政府部门的审计,财政决算将“上审下”与“同级审”有机结合。按照财政一体化审计思路,加强了对市建设局、交通局、国土局等使用资金多、有收费项目和资金再分配权的重点单位的审计力度,选择了对检察院系统、农林水等一部分重点单位、企业、重点资金的合规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对全市104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审计,审计处理应上缴财政金额1.09亿元。
��【投资审计】 加强重点投资工程审计力度,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方面审计工程造价是否合规、是否节约;另一方面审计工程项目的效益性,有没有损失浪费的行为,有没有毫无效果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有没有不廉行为。全市审计投资项目95个,项目投资总额15亿元,核减工程款1.47亿元,核减比例近10%,查出管理不规范金额5462万元。
��【经济责任审计】 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尽责履职,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洁自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科创园、文化局、卫生局、科技局、财办、接待办、残联等市属县处级和区市县正科级62个单位81位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领导干部应承担直接责任金额和承担主管责任金额为任用干部提供了依据,规范了领导的行为。
��【专项资金审计】 审计机关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来监督专项资金,促进了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证了专款专用,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对社保、环保、扶贫等专项资金审计中,注意把资金的使用效益调查与审计工作结合起来,不仅查问题,更重要的是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分析影响效益的因素,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查出了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和管理不规范资金等问题,审计已促进拨付资金到位,促进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和发挥效益。
��【企业审计】 在对企业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积极发挥审计工作的服务性功能。通过推行驻厂财务特派员制度,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审核改制企业资产清查结果,开展改制财务专项审计,为促进全市国有企业合法、有序改制做了大量工作。开展对粮食系统的审计,组织178人对市本级和7个县(市)66个国有粮食企业进行审计,核实清楚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亏损总额5.89亿元,审计调增亏损3.89亿元,摸清了全市国有粮食企业现状,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推进粮食企业改制提供了决策依据。
��【审计公开】 按照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作的2005年审计工作报告,在《绵阳日报》上向社会公开。审计工作接受社会监督,规范审计机关的执法行为,使审计机关更好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审计的执法力度得以加强。通过披露一批违纪违法单位和事件,震慑经济领域里的违纪违法行为,督促问题得到及时整改,使审计处理决定和审计意见得到较好的执行和落实。(蒲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