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新闻

2018首届青海沿黄河马拉松(半程)赛今日开赛

2018-08-29 04:10 点击:

  青海新闻网讯

  “生态海东”向绿色奔跑

  生态之美,滋养文体。8月26日,以绿色、健康为理念的2018首届青海沿黄河马拉松(半程)赛,在美丽富饶的河湟谷地开跑,让运动员感受海东这座新城的魅力。有了好的生态环境,体育赛事才会选择在这座城市落地。马拉松赛事的背后,与生态环境释放出的红利不无关系。

  近年来,海东市以建设宜居宜游的绿色活力新城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土地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工程,全力实施“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生态建设工程,逐步打造出城在林中、人在景中、开窗见画、出门见绿的城市绿化美化效果。

  千方百计增加城市“绿视感”

  “现在海东绿树成荫,处处有休闲的空地,花团锦簇,真是一个休闲纳凉的好地方。”8月19日一大早,正和朋友们在平安心湿地公园附近游玩的郭女士这样说,话语里透露出对绿色城市建设的赞许。

  近年来,海东市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的原则,把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造林绿化和城乡发展规划相结合,造林绿化和创建园林单位相结合,抓好生态林业建设和民生林业建设,加大城市、城镇周边绿化美化,实施中心城区、主要城镇、园区、机场等人口聚集重点区域的景观绿化,塑造了绿化美化形象,提升了城市品味。

  据不完全统计,海东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面积分别达到了1167.13万平方米和1318.83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17.52%和19.8%;乐都、平安主城区绿地面积达到597.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到690.1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7.7%和20.4%,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3.7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07平方米。

  生态是海东的名片,绿色是海东的底色。如果说10年前的海东,还受制于干旱与水土流失,是青藏高原众多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之一,那么,10年后的今天,在一代又一代海东人的接续奋斗下,一座全新的绿色城市在青海东部拔地而起。2017年春秋季,海东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号召,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走出家门、走进山林,踏上绿化的征程。2018年4月,一场50万人的“大会战”再次吹响了号角。经过多年的探索,勤劳的海东人民向荒山荒坡要绿色已成海东国土绿化的常态。

  今年,海东市重点实施机场周边、湟水流域规模林场、湟水河两岸、黄河沿岸、核心城区“五大绿化工程”,并以生态保护引领乡村振兴,力争把海东市建设成为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城市。

  如今,行走在海东,放眼望去满眼青翠,一片片景观带生机勃勃,各个公园里风光旖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海东,在这里游玩;越来越多的新型绿色产业落地海东,在这里发展。昔日的荒山秃岭,正在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所覆盖。

  真心诚意提升市民“获得感”

  夕阳下,平安心湿地公园内,总能看到不少前来游玩的市民。行走在蜿蜒的步道之上,感受芦苇摇曳生姿,也不失为茶余饭后的乐趣。这里空气清新,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无论是迎风摇曳的沙棘花、月季花,还是静静在水里生长的青草,平安心湿地公园惬意舒适的环境,让每位来到这里的市民流连忘返。

  城市的内涵,不仅仅有年轮积淀起的厚重文化,还有经济发展时代彰显出的人与自然的绿色和谐,蓝天白云、碧水清溪……海东市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坚持标本兼治,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企”组合拳,有效防治大气污染,让海东人民共享蓝天白云。

  数据显示,今年1-5月,海东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7%,比2017年上升7.2个百分点。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同比下降14.2%,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下降6%……一系列数字表明海东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这几年海东的空气越来越好,我们也越来越精神了,希望这种环境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家住乐都区的段女士感慨道。“现在海东的环保工作做得越来越好了,每天都有吸尘车、洒水车在街道上作业……”平安区的刘女士如是说。

  随着海东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为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海东市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提高安全生产和扬尘防治监管信息化水平,提升现场扬尘防治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以控制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扬尘为重点,对建筑施工场地采取施工围挡、场地硬化、裸露地覆盖、洒水降尘、车辆出场冲洗、渣土密闭运输等措施,最大限度抑制了城区扬尘污染。同时,要求施工单位落实五个100%(即工地沙土100%覆盖、工地路面100%硬化、出工地车辆100%冲洗车轮、拆除房屋的工地100%洒水压尘、暂时不开发的空地100%绿化),降低施工污染,减少工地空气污染,努力营造整洁、优美、有序、文明的城市环境。

  全力以赴从源头做好“水文章”

  海东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这座城市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千年水网的滋养。

  扩改建污水管网、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强化农村污水治理……海东市正集中力量,立足实际,分类施策,扎实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十二五”期间,海东市累计投入各类治理资金近18亿元,实施湟水河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昔日垃圾遍布、臭气熏天的湟水河,经过河道清淤、垃圾清理、截污整治,焕发出了新生机,河道也得以健康畅快“呼吸”。

  今年以来,海东市把湟水河流域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积极构建“人水合一,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着力打造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城市。为持续深化水污染防治,海东市加大污水管网改扩建力度,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污水截流、收集,提高污水收集率,在具备条件的建制镇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并逐步向周边村庄延伸。同时,加大农副产品加工、屠宰、酿造、有色金属行业污染治理,实施重点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开展重点乡镇饮用水水源规范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

  海东市以“四个转变”新思路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在全市重要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市级总河长,市长担任市级副总河长,主管水务、环保工作副市长分别担任市级执行副总河长的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各级河长制管理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巡河体系、督导体系,肩负起全面落实“一河多长”的使命,凝聚全市力量投身到保护河道、美化河道的河长制工作实践中,全力确保“一河清水出城出省”。目前,全市现已确定4名市级河长、24名县(区)级河长、283名乡(镇)级河长、1444名村级河长(巡查员),全市所有水体实现了河长制全覆盖。

  如今,鱼儿穿梭,鸟鸣声声,流水潺潺,河岸绿柳成荫,充满“小清新”气质的水体风貌,让人眼前一亮,到处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景象。

  “风情海东”向世界奔跑

  海东,青海东部这片黄河和湟水相拥流经的土地,史称河湟谷地。这里是高原海拔最低的地方;这里是土族、撒拉族聚集的地方;这里有高原生态奇葩——互助北山地质森林公园和被誉为中国三大天池之一的循化孟达天池;这里是人们休闲避暑的天然大氧吧,是自驾旅游者的乐土;这里是黄河流经的地方;这里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风情海东,从这里走向世界……

  赛事为媒对话世界

  以赛为媒,海东“女儿”不愁嫁。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节点城市,海东,这个古丝路南线、唐蕃古道上的古老重镇,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随着一个个国际赛事落户,将为海东带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和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等重大机遇。

  今天,以“弘扬黄河文化,绽放海东风情”为宗旨的2018首届青海沿黄河马拉松(半程)赛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开赛,此次赛事倡导绿色健康理念,将打造具有高品质的国际马拉松城市品牌。马拉松就是考验体力与耐力的过程,正如海东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来,也将以更加高昂的姿态奔向世界。

  近年来,海东市通过举办环湖赛、射箭赛、黄河挑战赛等国际赛事,依托独特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进一步打造国际体育品牌赛事为目标,加强国内外多民族文化交流,充分展示河湟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族风情、全新的发展风貌,全力提升“大美青海、风情海东”旅游品牌形象,不断扩大对外宣传和交流,加强务实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河湟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走进今天的海东,无论是南来北往的旅客,还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本地人,都强烈地感受到脚下这片古老土地上正悄然发生着的变化。海东市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加快构建“东出西进、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一大批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海东快速汇集,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节。

  极地门户旅游胜地

  近年来,海东重点打造民俗游、生态游、宗教游、历史文化游和黄河风情游五大旅游品牌,确立了“极地门户·青藏首站”旅游宣传形象,并努力打造“大美青海风情海东”旅游升级版,极地门户新海东,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

  海东独特的地域和气候条件,赋予这片谷地独特的天性和风韵:既有高原的冷凉和雄浑,亦兼江南的温婉和秀美。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海东生态游凭借观光、森林、度假、养生及独特的地质奇观为一体的优势,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一枝独秀。

  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地质公园是一处著名的国家4A级原始森林和地质风光旅游胜地。这里云海林涛,奇峰怪石,美不胜收,且山清水秀,空气洁净,绝对是一处适宜身心修养的高原“氧吧”。而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孟达国家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西双版纳”,这里的池水清澈碧澄,群峰倒影,随波微动,高原的大美展露无疑。一年四季,两处景点的景色各异,成为了许多游客在海东感受山水的首选。

  黄河母亲在海东境内显现出她年轻的体态,静谧而温婉。它如一条碧绿的丝带,在沿岸孕育出璀璨夺目的百里文明长廊。沿着黄河岸边行进,化隆群科新区初露端倪,一座宜居的绿色环保新城正矗立于黄河之滨;循化清水湾孕育线辣椒和薄皮核桃两大农产品品牌,驰名河湟,远销省外;民和三川物产富庶,人文荟萃,丹阳古城和临津古渡遗址见证着这里曾经辉煌的历史风云;化隆县以境内的李家峡、公伯峡为基点,大力发展黄河风情旅游,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值得游客前来感受。

  非遗文化交相辉映

  海东历史文化悠久,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和影响深远的历史名人为海东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海东优秀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融入海东各族人民的血液之中,生生不息。如今,在海东大地上,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串串黄河腿不疼,看看天灯双眼明;转转黄河圈,能活一百年;转转天灯杆,全家保平安;摸摸天灯杆,能去考状元。”这是流传于海东市乐都区的一段民谣。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乐都区七里店便会迎来一场神秘的灯会,这就是久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奇葩——九曲黄河灯会。当晚,点灯人将事先做好的蜡烛点亮并放进方型灯笼内,所有方灯都悬挂在高1.7米左右的木杆上,由一根绳子连接,按八卦阵法搭建形成一座灯城。随着夜色渐黑,整个黄河灯城耀眼夺目,灯海蜿蜒如九曲黄河。

  一个个在民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个个流光溢彩的艺术瑰宝,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河湟民间文化。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安昭舞、轮子秋、盘绣,循化县的撒拉族婚礼、螭鼓舞,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七里寺花儿会,再到乐都区的瞿昙寺花儿会、北山跑马、南山射箭、社火竹马子和亭子,海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多种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

  近年来,海东市特别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打造了一批具有河湟文化特色的“非遗”品牌。目前,已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9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35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45人。

  民族团结欣欣向荣

  海东市六个县(区)中有4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全国唯一、独有的小少民族土族和撒拉族就聚居在这里。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走进互助土族自治县,随处都能看到身着土族服装的阿姑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这里的村民还是靠山吃山、靠天吃饭的;如今,互助县搞起了红红火火的“乡村旅游”,阿姑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土族盘绣走出家门,走向世界,村民富裕了,村庄美丽了,经济发展了,人儿精神了。

  “以前我们吃顿饱饭都是问题,现在老百姓依靠旅游让钱袋子‘鼓’了起来,生活富裕了,我们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互助县小庄村村民祁老汉笑盈盈地说。互助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苏晓莉说:“我们公司无偿为2000多名土族妇女提供技术培训及土族盘绣原料,并将回收来的盘绣手工制品出口到韩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在促进土族文化产业品牌快速发展的同时,为广大贫困妇女搭建了一条足不出户就能增收的致富新途径。”

  世界上“第一碗面”出自青海,它的历史足有4000年。4000年后的今天,以化隆人为主的“拉面大军”,以数以万计的“拉面馆”为载体,将“牛肉拉面”从“面文化”的发源地“拉”向全国,化隆人“亲帮亲,邻帮邻,或携家带口或托亲靠友”地走出大山、走出化隆,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厦门等沿海内地的大城市,一个个“化隆牛肉拉面馆”犹如雨后春笋在这些城市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的还走出国门,发展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打造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劳务品牌“化隆牛肉拉面”。一碗面,让化隆人换了活法,也拉出了欣欣向荣的一片天。

  “文明海东”向幸福奔跑

  从一个个道德模范、最美基层干部的涌现,到一批批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的脱颖而出,文明之风吹遍了海东大地。海东这座城市的风姿,不仅拥有现代化的建设场景,更重要的是它的城市文明和精神内涵。

  近年来,海东精神文明战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化“文明海东”建设活动,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海东这片热土上,奋力打造着海东文明的一片天,共同推动着海东文明发展。

  全市之力创建文明城市

  城市之美,在于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来源于文明的温度、道德的厚度和精神的高度。

  2018年,海东这座丝路上的明珠城市提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举全市之力用三年时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个目标既让全市人民备感压力,又让全市人民热血沸腾——因为,海东的城市品质又将迎来一个质的飞跃!

  随着海东成功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家财政政策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和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四项“国字号”工程,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创建文明城市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今年,海东吹响了冲刺全国文明城市的集结号,全市上下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治陋习、纠顽疾、破难题、补短板、美环境、提素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海东精神再次点燃激情。

  行走在海东这片沃土上,文明之风处处可见,平安区小峡镇三十里铺村文化中心户王占梅老人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十二生肖”各个都形态逼真;西上庄村李香兰的刺绣作品“方枕”美观大方;王家庄村马旭成、马谦、马成寿的奇石观赏馆,为广大奇石爱好者提供了赏石玩石的好去处……在石家营村文化活动中心,铺设整齐的地砖、古朴精致的戏台、干净整洁的老年活动中心以及飘扬在院中的五星红旗,为老年人提供了绝佳的休闲场所。

  共创文明城市,需要人人讲文明,更需要每个人的善举。如今,海东人人争做好人,志愿服务遍地开花,文明村镇群星璀璨……处处彰显着榜样的力量。面对熊熊烈火,不顾个人安危,奋力灭火的孔令生;拾金不昧,原地等待一个半小时,将5万元现金交还失主的水果摊主杜银桂;勇挑家庭重担,背着高位截瘫的妈妈去上大学,至善至真的白永皓;见义勇为,纵身跳水,勇救邻家小孩的初中生李顺福……一个个凡人善举点亮了海东道德这座灯塔。

  “五星级文明户”群星璀璨

  “星星门前挂,胜过人说话。脸上有光彩,村民人人夸。”摸着挂在门上的“五星级文明户”牌匾,陈明芳思绪万千。陈明芳是互助县东沟乡洛少村的“五星级文明户”,也是省妇联评出的“和谐文明家庭”。十余年来,陈明芳和丈夫王生恩不仅是模范夫妻,更是孝亲敬老的典型,像陈明芳这样的典型事例在海东不计其数。

  海东大地上一朵朵绚烂的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如最美艳姑马法土买八年如一日,照顾瘫痪丈夫,演绎出一幕大爱无疆的动人故事;土族汉子李仁英,二十多年来敬养汉族孤寡老人显真情;回族大哥马如林20年抚养一位不幸在异乡走失的土族小女孩长大成人,真切诠释了中华民族是一家的华夏风范。一桩桩感人肺腑的故事,有力地印证了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血肉关系,也印证了海东170多万各族人民共同奔向文明海东幸福之路的坚定信念。

  据了解,截至目前,海东市创建“五星级文明户”累计110863户,达全市总户数的25.3%。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分为三个阶段进行,2016年1月至12月为启动试点阶段,各县区在开展调查研究、宣传发动、制定方案、建立机制等工作基础上,选择2至3个群众基础好、基层组织坚强有力、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社区、行政村开展试点;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为全面创建阶段,全面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以“五星级文明户”示范户为样板,动员家家参与创建,户户争创“五星”。到第二阶段末“五星级文明户”比例达到辖区家庭总数的20%左右;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为深化巩固阶段,主要工作是深化和巩固“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成果,力争到第三阶段末“五星级文明户”比例达到辖区家庭总数的40%左右。

  全民健身引领文化传承

  一座令人记忆深刻的魅力城市,除了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海东这座年轻的城市,延续着河湟风情和文化底蕴。

  2018首届青海沿黄河马拉松(半程)赛以开放的态度,创新发展海东文化旅游体育事业为理念,促进海东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这为海东文化传播带来更多机遇。

  近年来,海东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参与各大赛事,海东市更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为核心,转变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为重点,着力推进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身运动行动、健康科普专项行动、健康家庭营造行动四项健康促进行动计划。

  跑马拉松是一场持久战,文明创城更是一个持久前行的工作。这些年,海东市在文明城市的路上未曾停歇,外修颜值,内修气质,厚植现代文明、深化改革创新、引领道德风尚,铸就城市精魂,塑造文明之都。2017年,农民健身工程为海东市分配资金量就达4000多万元,占全省总投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加上各级政府场地建设投入、广大农民投工投劳以及各企业的奉献部分,总投资达到近2亿元。

  “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像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河湟谷地随处可见。一道道绚丽多姿的文化风景,一幕幕热情奔放的活动现场,正是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文化盛宴的真实写照。

  “山水化隆”向新时代奔跑

  万众瞩目的2018首届青海沿黄河马拉松(半程)赛,今天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新区广场拉开序幕。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生态环境、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让很多人将目光聚集到这座美丽的城市。

  举办此次赛事的化隆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海东市南部,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共有回、汉、藏、撒拉等18个民族,黄河沿县境南缘自西向东流过。首届青海沿黄河马拉松(半程)赛落户化隆县,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马拉松赛又将给化隆带来什么?近日,化隆县副县长敏喜梅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如何解读“山水化隆”的城市定位?

  敏喜梅: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破碎,山大沟深,沟壑纵横。“两条云岭摩天出,九曲黄河绕群科”,境内黄河流经牙什尕、群科等6个乡镇共168公里,是黄河上游流经里程最长的县份。这支润泽万物生灵的“母亲河”,赋予了这片土地特殊的地域特色、美丽的山水画卷、神奇的民俗风情。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7座大中型水电站像一串明珠镶嵌其中,绵延百里,是青海夏季著名的避暑休闲胜地;枕山带河、依山傍水的群科新区,以滨水生态宜居城市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11万亩库区水域,培育了青海省最大的黄河冷水鱼养殖基地;黄河谷地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孕育了百年藏庄塔加、千户庄园正尕、细密器时代古遗址安达其哈、撒拉族风情阿河滩等少数民族古村落,在岁月的磨砺中沉淀和传承了民风民俗,留住了美丽乡愁;色彩艳丽、场面壮观的李家峡、公伯峡丹霞地貌,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都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此外,周边还有雄先森林公园、藏传佛教寺院后弘期发祥地夏琼寺、黄河古城、蝴蝶鸳鸯楼以及黄南热贡艺术、循化孟达天池、民和喇家遗址等著名旅游景点,是广大“休闲徒步健身爱好者”探秘观光、投资考察的经典线路,是走进化隆、了解化隆、感受化隆独有文化底蕴、自然生态和人文民俗的重要窗口。

  记者:群科新区作为一支“后起之秀”,是化隆县全域旅游开发的重点,也是黄河沿线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带。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群科新区的规划发展情况。

  敏喜梅:2012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化隆县群科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年)的批复》以来,化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完善规划,依托“青海拉面”品牌效应和产业基础,以及便捷的交通区位和宜居的河谷气候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打造以拉面经济生产运营功能为主导,集沿黄文化体验、低氧养生、旅游集散、文化体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水生态旅居特色小镇。

  截至目前,群科新区通过争取国家投资、政府融资、招商引资及社会投资等方式,累积投资额近70亿元,实施了市政道路及配套给排水管网20公里、65万立方垃圾场、天然气加气站及输气管网等基础设施,目前群科新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县法院、财政、公安等部门业务用房及新区商务中心大楼相继建成,建成的房地产建筑面积达70万平方米,入住群众达4500户。新区各住宅小区及开业运营的餐饮、宾馆等全部实现通水、通气、通电和正常供暖,核心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基本形成城市形态,具备城市基本功能。

  记者:请您谈谈过去几年化隆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敏喜梅:近年来,化隆县群众通过拉面经济发展,创出了一条由拉面产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形成了以拉面经济为主,运输、建筑、积极性输出等为辅的劳务输出多格局形式。仅2016年,遍布全国271个大中城市的1.5万家拉面店实现营业收入60亿元(拉面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近200余名经纪人在义乌、广州等地长期与中东、中亚等40多个国家从事国际贸易活动。2017年,建成了青海省扶贫拉面培训服务中心。“化隆牛肉面”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化隆县被评为全国90个返乡创业试点县之一、青海省拉面产业孵化基地。自2015年起相继成功举办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杏花徒步旅游节,全县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以每年20%以上比重增长。

  随着群科新区持续建设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拉面创业成功人士积极返乡创业,以农畜产品及建筑建材加工和商贸流通为主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据统计,2017年全县新增民营企业305家,累计达到1640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化隆县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提升巩固”的总体部署,整合各类资金10亿元以上,全面完成了27个贫困村退出、7800人脱贫的任务,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记者:马拉松赛事过去离我们很远,如今就在家门口,就在我们身边。您认为马拉松赛事将会为化隆县带来怎样的影响?

  敏喜梅:近年来,化隆县委县政府依托黄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优势,探索“以节庆促旅游发展”的模式,积极开展各项旅游活动,使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化隆经济新的增长点。去年9月,被称为青海最美高速的牙同高速建成通车,蜿蜒伸向远方,一条条隧道,一座座桥梁,为观赏黄河上游大美景观提供了交通条件。此次化隆县承办的2018首届青海沿黄河半程马拉松赛,其意义和价值远超赛事本身。进一步加大化隆县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扩大化隆知名度、提升美誉度,全面塑造化隆县沿黄体育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化隆“风情海东·山水化隆”沿黄河马拉松赛体育文化赛事品牌,持续打造“开展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加快群科旅游资源开发”,“独具生态特色、再现文化魅力、富有无限生机、彰显美丽风光”的高原特色“旅游小镇”。相信此次活动的举办对化隆县群科新区乡村旅游、滨河度假、自家露营、文化体育等休闲经济、地产商业繁荣和农民旅游增收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马思纯与欧豪分手之后就爱上了邓伦 马思纯3个字回应一语双关!

下一篇:翟菜花:资讯界的“拼多多”?利益诱导的模式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