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孔子第75代后人孔祥星,在江苏常州的一个峰会上,分享了自己在文物鉴定方面的心得与看法。以自己最为了解的铜镜为例,孔祥星认为文物具有历史、艺术、科技三重价值。然而令他感到遗憾的是,以目前众多鉴宝节目为代表,公众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文物的真伪和价格上,而忽略了文物的其他价值。因此,孔祥星表示,虽然自己受邀参加过一期鉴宝节目,但第二次时“我死活也不去了”。(3月28日中国广播网) 孔祥星是我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有鉴宝节目邀请他以鉴定专家身份参加,不足为奇。可是为什么他参加过一期鉴宝节目后,就死活不肯参加第二次呢?报道没有提及原因,但孔教授一定是参加节目时受到“刺激”,有所醒悟。从各地电视鉴宝节目现状看,这“刺激”无非是鉴宝节目“水很深”,现场“很娱乐”。孔教授的吐槽引人深思。 电视鉴宝类节目曾风靡一时,如今虽然收视率高峰期已过,但仍然过得有滋有味。最多时全国鉴宝节目有50多个,目前还有20多个继续播出。把严肃的文物鉴定搬上荧屏,不是中国电视的首创,但把民间文物鉴定做成娱乐性很强的电视节目,可能是中国特色的“创新”。 由于有了娱乐化“创新”,鉴宝节目一直话题不断,屡遭诟病。“欺骗观众”“造假”“作秀”“利益输送”“暗箱操作”的质疑声和爆料四起。甚至连“专家不专”“专家与持宝人勾结”“无名专家贴钱上节目”等传言也不绝于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许多鉴宝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披的是专业之“皮”,“愚”(不是“娱”)的是观众一乐,行的是利益之“实”。硬是把严肃的文物鉴定,办成各种利益纠结不清的娱乐节目,文物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完全被消解,观众只是在“真假”与“估价”环节获得“愚”乐,把玩文物成了把玩利益的游戏。 针对电视鉴宝节目存在的乱象,2012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文物局出台《关于加强对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用以规范有关节目,其中对文物遴选、估价、节目真实性、专家身份等作了规定。应该说,这一文件对鉴宝节目起到了一定约束作用。但从孔祥星教授的吐槽看,这些节目问题仍存,鉴宝节目该如何走下去,似乎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笔者认为,鉴宝节目去功利化、淡娱乐化,应该成为的主要目标。特别是颇不靠谱又争议较多的文物估价环节,应毫不犹豫地取消。而不给藏品估价,是国外同类电视节目的惯例。英国有一档历史悠久的《古董秀》,与我国许多鉴宝节目类似,自1979年开播以来,从不给持宝人藏品估价,主要是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分享藏品的历史、艺术之美,节目热播至今。 让鉴宝节目远离“铜臭”,淡化娱乐功能,使文物鉴定回归科学性和严肃性,让民间文物收藏活动远离投机,回归理性,回归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本源,这才是鉴宝节目行稳致远的正途。 文/徐林生
上一篇:豹风网络与奇光影业战略合作 泛娱乐布局升级
下一篇:娱乐需求炒热市场 网络直播火爆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