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新闻

成渝两港携手共建西部枢纽 中欧班列(成渝)跑出内陆开放极

2020-03-29 06:35 点击: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作为向西开放重要陆路运输的中欧班列,成为成渝“双城记”中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的“舞台”。

  2月28日

  成都国际铁路港与重庆万州港共建东西相向的水铁多式联运网络,港投集团与万州港口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依托万州港打造成都国际班列最便捷的东向出海口。

  3月4日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视频连线,首次实现“云结盟”。双方谈到了通道优势互补、海外资源共建,还提出区域协作分工、自贸试验区改革共创等内容。

  3月27日

  两地签署《成都市青白江区国际铁路港管理委员会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管理委员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通道口岸互联、产业招商互补、开放创新共享等4个领域、20个层面开展深入合作,共享优势。

  27日上午,随着汽笛喧鸣,两列中欧班列缓缓启动,满载着电子配件、机械制品等货物分别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驶向数千公里外的欧洲大陆。这两列中欧班列的发车,标志着成渝两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000列。据了解,成都、重庆开行的中欧班列,是中欧班列品牌中运输货值最大、辐射范围最广、产业带动最强的两条“巨龙”。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作为向西开放重要陆路运输的中欧班列,开启了融合发展的进程。日前,两地签署《成都市青白江区国际铁路港管理委员会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管理委员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通道口岸互联、产业招商互补、开放创新共享等4个领域、20个层面开展深入合作,共享优势。

  西部枢纽如何定义,还看成渝如何书写。

  红星新闻-上游新闻双城经济圈特别报道组记者 钟茜妮 韩正

  牵手出海

  中欧班列占比超全国40%

  “成渝地区的中欧班列向来是西部经济两个活跃的增长极。”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管委会主任郑泉峰感叹道。2019年,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行量均已超过1500列;截至2019年底,两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占全国比重已超过40%。

  疫情之下,成都中欧班列依然逆势崛起,到今年2月底,开行量超240列,同比增长80%,综合运营指标持续保持全国领跑水平。

  如何将数字化为优势?成都在优化服务网络体系的同时,加大了对行业的考核管理。以成都为战略支点的“7+5”国际铁路货运及铁海联运大通道,将优化完善泛欧泛亚三级节点、四级网络体系,形成“公共班列为主体、定制班列为补充”的班列服务网络体系。无论是欧洲、东南亚还是泛太平洋地区,“四向”都有成都开放的通道纵深。在班列质量评价上,成都将重箱率、回程比率等运营指标列入紧盯的重点,推动国际班列开行提质增效。

  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定位,这是成渝两地提升国际铁路供应链枢纽功能的抓手。在行业人士看来,成都中欧班列运行稳定、货量充足,说明国际供应链体系建构过程中,铁海联运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在重庆,不仅拥有庞大的国际班列开行数量,另有至宁波、上海、厦门、深圳等地出海的多式联运班列稳定开行。此外,重庆万州港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渝东、四川等地区重要的物资出海通道,也是中西部地区物流运输成本低、运输效率高的一个港口,利用港口的多式联运优势,将提升区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成都正是借重庆万州港,找到了最近的出海口。2月28日,成都国际铁路港与重庆万州港共建东西相向的水铁多式联运网络,港投集团与万州港口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依托万州港打造成都国际班列最便捷的东向出海口。

  成渝牵手,共同出海。

  带动作用

  通道优势转化产业优势

  中欧班列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并非开行数量和货运价值能量化的。

  “截至去年年底,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已成功引进物流、贸易、金融等各类企市场主体2388家,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40亿美元。”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党委书记、董事长罗书权说,依托中欧班列而建成的园区,带来了企业布局、产业链聚集、商品集散的诸多价值。

  因此,重庆在大力拓展开放通道的同时,聚焦铁路口岸功能完善,打造了一体布局、高效便捷、服务优质的开放口岸。目前,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已成为全国最大内陆整车进口口岸所在地,同时具备药品口岸和水生动物口岸功能。去年铁路口岸实现进出口6.5亿美元,直接吸引外资8727万美元。

  成都也一样,以铁路港为核心打造的产业功能区,规划面积73.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保税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已引进200余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累计投资近700亿元,国内供应链前50强的企业已经有41家落户港区。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今年聚焦创新提能,将科创空间作为产业功能区核心区的载体。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将围绕硬核科技企业形态和产品特征,政企协同提供服务。

  “预计未来3-5年将有一大批跨国企业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中心,重构自身供应链体系,成都国际铁路港进出口总额将达到3000亿~5000亿元人民币。”郑泉峰表示,这是成都完善全球供应链体系的载体支撑,成都的目标是借助通道运输,推动产业走向价值链高端。

  据了解,成都将筹建产业联盟,依托新成立的市供应链协会,推动成都140余家知名供应链企业、物流企业、物流关联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国有投融资平台成组建物流产业联盟,并通过引进头部企业、联动科研高校、带动中小企业,推进“政产学研用投”协同。

  改革共创

  深度融合将形成内陆开放极

  早在3月4日,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已召开视频连线“云会议”,首次实现“云结盟”,双方不仅谈到了通道优势互补、海外资源共建,还提出区域协作分工、自贸试验区改革共创等内容,以提升两地枢纽联通水平。

  据了解,在搭建陆上开放通道的过程中,重庆方面有很多创举,如为了解决笔记本电脑常态化运输中气温差问题,开发出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并获得国家专利;在国际上的智能通关方面,引入了“安智贸”,减少查验,快速通关;此外,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还承担“探索陆上贸易规则”这一重大任务,国内首个将铁路运单变为“铁路提单”,作为自由贸易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

  “同时成都国际铁路港也有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学习借鉴。”渝新欧公司副总经理白仁毅认为,今后这些创新技术将对两地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在改革共创上,成渝正踏着机遇前进。2019年12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包含原有的保税物流中心(B)型,重点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业务。最新消息是,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近日取得海关关区代码,预计9月底前封关运营。

  政策优势将坐大区域市场。以平行进口车为例,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已成为全国最大内陆整车进口口岸所在地,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也将开展以平行车及汽车零配件等为重点的保税物流服务。

  “两大铁路港的深度融合,无异于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个跨境班列至少年发5000列的内陆开放极。” 罗书权表示,对内,将具备更强大的吸引力,货源组织能力、通关效率、在途时效都将随之获得跃升。对外,将具备更强大的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班列持续提质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极大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对外开放水平。

上一篇:最新!呼伦贝尔市人社局出台《应急预案》保障防治疫情人员权益

下一篇:商汤科技回应“推迟IPO”:也是从新闻里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