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或许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但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日益 美好。为此,南海网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开设“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专栏,广泛征集70张老照片、70个动人故事,通过光影世 界的“时光机”,回首70年间神州大地的沧桑巨变,讲述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故事。
2015年5月,新编历史琼剧《海瑞》登上了第27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的竞演舞台。讲述人供图
近日,由海南省琼剧院现代琼剧《红旗不倒》剧组在海南戏院宣布成立。《红旗不倒》是一部红色舞台艺术精品,作为梅花奖得主的我将担任这部剧的主演。回忆20余年的从艺经历,我演过几十部琼剧,从配角演到主角。如今,我仍在为琼剧艺术奋斗着,这一点,到老也不会变。
由于受到家人的影响,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很喜欢琼剧。记得小时候,琼海市塔洋镇每年都有庙会演出,每次有琼剧演出,我就搬着小板凳,跟着大人一起去看戏,我的父亲还会买琼剧磁带给我听。听到激动之处,我也跟着哼唱几句。就是这些磁带,成就了我与琼剧的不解之缘。
符传杰荣获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归来。讲述人供图
符传杰(前右二)荣获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归来。讲述人供图
1993年,海南艺术学校(现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到琼海招生,给出的条件很有诱惑力——既不用交很多学费,又能把户口迁到海口,毕业了还分配工作。我的朋友跃跃欲试,拉着我同去给他们壮胆。
我本来没有报考,父亲盼着我考高中、考大学,以后回乡开个诊所当医生。谁知,那天是招生最后一天,参加面试的人很少,面试老师见我闲着,就劝我也试上一试。有点声乐底子的我倒也不怯场,张口就唱了一曲《长江之歌》,面试老师竟然听得意犹未尽,问我还能唱段琼剧吗?我当时就学着磁带上的琼剧来了一段,面试老师当即拍板:“过十几天,到省城来参加复试!”就这样,17岁的我懵懵懂懂地坐上了去海口的汽车,由此开启了新的人生。
刚入校时,由于我是“半路出家”,专业成绩总是排在倒数。成年男子的骨骼经络已基本成型,我每次压腿都疼得大汗淋漓,严重时腿上的筋都是黑的。我当时想过放弃,但还是咬着牙硬挺了过来。
1999年,符传杰在《苏东坡在海南》的造型。讲述人供图
2004年,符传杰在《红色娘子军》剧中扮演洪常青。讲述人供图
在艺校4年期间,我认真学习琼剧,毕业后分配到海南省琼剧院,在团里当配角。当不了主角我就跑,跑到另一个团去发展。那时候基本一年跑一个团,跑了好几个团,跟很多老艺人同台学习,结合各个团不同的演出风格,积累了很多经验。
十几年间,我从配角演到主角,个中辛苦难以言说——演《唐伯虎点秋香》时,我需要在台上写一首藏头诗,这让没练过毛笔字的我急得骑着单车四处求学,没日没夜的练习后竟用一幅好字博得了满堂喝彩。
2008年,我演恩师梁家梁的代表作《七品芝麻官》时,演惯了小生的我要反串演丑角,练习夸张的动作和走位让我一个月瘦了十几斤。正是在《七品芝麻官》中的表演,使我完成了自己角色塑造生涯中的一大转变。
新编历史琼剧《海瑞》也是我的反串剧目。海瑞是实打实的老生角色,我起初先是照着影像带摸索练习,后来又在该剧导演石玉昆的引荐下拜京剧麒派传承人周公瑾为师,从最简单的台步做派开始,每日进行须生步、划步、碎步、身段、水袖、髯口等专业系统训练。“光是‘捋髯’这个动作,我练了至少两个礼拜,加上手指力度练习等,足足练了好几个月。”说起“化身”海瑞的一幕幕,我还记忆犹新。
符传杰(右)在海南艺术学校的时候与蝴蝶老师合影。讲述人供图
2015年5月,《海瑞》登上第27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的竞演舞台。我的演出不仅得到了大赛评委的认可和广东观众的欢迎,还有600多名在广东工作、定居的海南乡亲冒着大雨到场为我助威。
当沉甸甸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奖杯被郑重地交到我手上时,我的眼眶都湿润了。这是海南琼剧演员时隔8年后,再一次接过这座象征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荣誉的奖杯。
2015年9月15日,我被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共同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这让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视琼剧为一生追求的事业,立志要用有限的时间、精力乃至生命,将琼剧艺术无限地向全国、全世界推广。
符传杰(右)在海南艺术学校的时候与蒙秋月老师合影。讲述人供图
回首从艺之路,我满是感恩。对我影响较大的老师很多,如传授琼剧表演艺术的邓成居老师、蝴蝶老师、李桂琴老师,教把子功的郑振发老师,我还特别受到“千面小生”梁家樑等琼剧名家的悉心指导。
我的老师们把我引上了艺术之路,我也希望更多的青少年把琼剧艺术传承下去。今后我不仅要提高自身能力,还将和其他琼剧演员一起发扬创新琼剧艺术,协力在广阔的中国戏剧舞台上唱响琼剧。
讲述人:符传杰(国家一级演员、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讲述时间:2019年10月28日
南海网记者 陈望
附投稿方式:
一、微信投稿
关注南海网官方微信(hinews0898),带上关键字“70周年老照片”将您的“老照片+照片简介+联系方式+名字”通过微信私信给我们,即可参与。
二、邮箱投稿
将您的“老照片+照片简介”发送至活动官方电子邮箱nhw0898@163.com,邮件命名方式为“投稿+名字+电话”。
三、南海网客户端投稿
下载并打开南海网客户端,点击右上角,进入留言反馈页面写下您的照片简介以及“名字+电话”,并将照片上传给我们,提交后即可成功投稿。
新闻多一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 | 南海网推出“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专栏 征集你的独家记忆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一对九旬老华侨的家国情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那些年,我画电影海报的激情岁月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他镜头里的海口今昔对比,你能看出变化吗?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蔡葩:海口骑楼老街,沧海百年的文化传承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海南“灯痴”老人的“痴心壮志”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一把酸枝算盘开启我40余年的银行生涯 幸与海南产业共成长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1977年冬季里的高考 一段挥之不去的特殊记忆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海航第一代广播员:那时不仅要用普通话和英文,还要用海南话广播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那年初到海师:担黄泥修校道挑灯夜读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纪实摄影家黄一鸣 故乡海南的忠实记录者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54岁儋州乡村教师黄奕尚:教育的进步是社会最大的进步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外教艾迪·米尔斯:在海南工作26年,推荐近百名外国专家来琼,我感觉非常骄傲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馆长李华权:我与博物馆不得不说的缘分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海文大桥的建设者们:今年中秋,你们也在遥望家乡的天空吗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67岁摄影师吴文生:执着创作41载,用镜头定格时代的美好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阿见:与美好新海南共同成长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放射科医生黄华芳:曾用30多种化学原料自制医用X光胶片 同行都惊呆了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海口滨海渔村变身“城市RBD”,这段玉沙往事你听过吗?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转业军人何辉:我与五指山市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共成长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三亚市民游必生:面朝天涯海角吃“旅游饭” 背着相机初心依旧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儋州调声传承人唐宝山:盼调声唱入课堂唱上春晚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海南机场建设者邱宏富:精心呵护全省多个机场“茁壮成长”,深感荣幸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我的父亲刘松泉:为了那片橡胶林 他在海南奋斗贡献了一生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许灿:30年前为海南省首部电视剧《天涯丽人》拍剧照 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我的父亲林德光:解决了生物统计世界难题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九旬“最美奋斗者”郑学勤:为采集野生橡胶新种质,我曾在亚马孙热带雨林“原始生活”两个月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物管工作者刘志国:“闯海”20年,我实现了上岛之初心中那个五彩斑斓的“海南梦”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郑一心:“凡是热作处,必有宝岛人” 我见证了茅草房里诞生的大学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景柱:三次参加国庆大典,这是莫大的荣誉和鞭策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张籍香:改革创新,“香饮所”创办兴隆热带植物园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德国媒体人芒德:三亚30年巨变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70岁海口春光摄影室:当年彩色照靠手工修 一寸黑白照5角钱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著名雕塑家程连仲:我在海南找到艺术生命“第二春”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孙健:扎根洋浦奋斗26年,我们这群人不后悔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胡亚玲:拍摄记录海南本土文化 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虞海浓:干一行爱一行 一名普通割胶工人的奋斗和坚守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吴名驹:追求极致 创新出奇 让海南椰雕艺术走得更远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张开明:我一辈子都在保卫祖国的天然橡胶
上一篇:构建新形势新要 推动玉溪对外工作展现新气象
下一篇:盘前:近期上行趋势未改 后市或将进入盘整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