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新秀

教育公平水平副省级城市第一!为办好每所学校宁波拼了

2019-06-19 11:08 点击:

WX20190323-125857.png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 成良田 章萍)这些天,宁波市蓝青小学校长沈斌正在为新校区的投用,谋划一系列“入校仪式”活动。

  “希望这是一次有温度的活动。”沈斌在自己的微信上说。

  除了蓝青小学,今年还有青藤书院、潘火实验中学、首南学士小学等一批学校项目将投用。

  “新改扩建中小学校20所。”今年的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这样写道。

  学校建设,只是宁波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8年,宁波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省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验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的“满堂红”。

  2014年,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2014)》显示,宁波教育公平水平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教育条件保障水平位列第三。

  数字和指标背后,是这座城市“教育强市”发展战略,“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的结果。

  一所学校的巨变

  农村学校和市区名校“同屏上课”

  修人学校是一所非常典型的农村小学。党支部书记张桂萍1999年时刚到江北慈城时,只有两幢破旧的楼和200多个学生。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学校整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010年,她所在的村小学整体合并到了宁波市修人学校。合并时,修人学校也很破旧,不过那时它已经有了当时非常时髦的塑胶跑道。趁着合并的那年,学校在硬件上做了大调整。可以说,除了保留大的墙体,教学楼几乎是重新建的。

  张桂萍的记忆里,修整前,校园操场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修正以后,整个校园整洁,学校焕然一新,谈不上很洋气壮观,却也舒适温馨。

WX20190323-125837.png

  不过,这些年的发展,让她最有感触的不是校舍,而是师资的变化。

  她告诉记者,1991年,农村的学校还是以当地的代课老师与民办老师为主,他们文化水平、学历水平普遍不高。

  而近几年来,高学历的全日制大学生大量加入了乡村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不断补充,有的还是研究生,乡村学校的教师素养与教育水平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农村教师享受的培训也越来越多,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让年轻教师得到帮助,可以说我们的年轻老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成长。”张桂萍说。

  此外,随着教师的不断流动,该校的老师也不断交换出去,也有老师不断走进来,给老师们带来了各种新的理念。“我们还和城区的惠贞书院结对,在远程就可以观看并参与惠贞教师的课程,完全不受地域限制。”

  她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在运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方面,我们和城区的惠贞书院小学部结对,共同推出远程同步课堂,学生和老师不出校门,在远程端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观摩并参与惠贞教师的全程授课,教学质量也稳步上升。”

  一份满意的答卷

  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修人学校的变化,是宁波很多农村学校的缩影。

  近几年来,宁波大力实施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战略,有效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实现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WX20190323-125813.png

  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8年,宁波财政性教育投入累计1577多亿元。

  一直以来,宁波各地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目的,以城校带乡校、以强校带弱校、以名校带新校,全面提升农村整体办学水平。

  2015年,市教育局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帮扶办学提升质量行动,确定88所帮扶学校和104所受帮扶学校为帮扶结对学校,在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等方面开展帮扶。

  2018年,利用互联网技术启动“城乡携手,同步课堂”试点;

  2019年,在全市100余所中小学开展同步课堂,使农村薄弱学校同步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

  此外,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在师资保障方面,宁波市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从职称晋升、教师专业发展和福利待遇、荣誉评定等多方面给全市近万名乡村教师提供有力的成长保障。

  同时,出台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的意见,尤其鼓励骨干教师从城区学校流向农村学校,从优质学校流向薄弱学校。

  宁波还构建了班主任专业成长体系及荣誉评选体系和激励机制,评选首批114名市级“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新秀班主任”,建成14个市名班主任工作室。

  补短板不遗余力

  学前教育迈上新台阶,高中特色教育越趋明显

  学前教育是教育发展最快的一个部分,也是当前教育最大的短板之一。

  让老百姓“有园上,上好园”,宁波动作频频。

  2011年6月,宁波市学前教育实施首轮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1-2013年),首次通过通过建章立制,明确了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方向,促进了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经过三轮行动计划,全市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迈上了新的台阶。突出表现在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得到有效推进,各级财政投入持续加大,教师队伍得到整体提升。

WX20190323-125826.png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1220所,在园儿童28.97万人,学前三年净入园率达99%。

  其中,省一级幼儿园163所,星级以上的幼儿园1207所,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96.5%;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达100%,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率达100%,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88.4%。

  全市幼儿园教职工3.81万人,其中园长及专任教师2.12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教师持证率为98.1%。 

  在推进特色示范高中建设方面,宁波同样不余遗力。

  2016年,宁波市教育局与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宁波实验区,成立5个全国课改实验区和20所全国课改实验学校,推出15个课改行动研究项目,覆盖区域和学校层面,在学校课程体系规划、选修课程建设、学生生涯规划指导、选课走班教学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之路。

  目前,全市共有省特色示范普通高中55所,其中省一级示范普通高中16所、省二级示范普通高中39所,比例达到65.5%。

  基础教育,人多,问题多,当然热点难点问题更多。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目前,宁波市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实现零择校。通过实施各地省级公办示范普高招生名额分配到各初中的政策、实施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初中跨区域规模招生的规定,规范了各类学校的招生秩序。

  一份坚定的信心

  “每个都要好”信念下是学在宁波的幸福感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今天面临的“新矛盾”。

  教育同样如此,从以前的上学难,到现在上好学的转变;从以前我们力求一个都不能少,变成了现在我们追求的每个都要好。

  在宁波,上学的获得感是满满的。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宁波解决了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存在的建设标准偏低、教学设施设备落后、教师配备不足、招生和教学管理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2018年,宁波市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为26.85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38.39%,在公办义务教育段学校就读人数共22.57万人,占随迁子女义务段入学总人数的84.06%。

  在特殊教育方面,经过第一轮特殊教育计划的实施,基本建立了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核心,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卫星班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为残疾儿童少年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

  当下,第二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也正在实施。宁波市民可以欣喜地看到:融合教育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顺利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

WX20190323-125755.png

(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和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共同举办融合教育现场观摩活动,甬江职高老师手把手教特殊学生花式蒸饺技巧 。)

  去年,宁波开展了首次宁波市特殊学生入学评估工作,对老三区(海曙、江北、鄞州)的残疾儿童进行入学评估鉴定,根据残疾儿童的发展状况提出不同的安置方式以及个别化教育建议,推动残疾儿童入学安置科学化、专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这对有特殊孩子的家庭来说,可谓是最好的安排。 

上一篇:2019泉州市直学校专项教师招聘43名公告

下一篇:16岁的“白素贞”台下哭了鼻子 ,00后汉剧新秀青春亮相